民族精神的傳承,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回望,而是流動的接力。
當下,既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科技浪潮奔涌向前,民生畫卷正待續寫,國際舞臺上強音激蕩;但也暗藏諸多不確定的挑戰——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仍需破解,國際環境瞬息萬變,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認同考驗從未停歇。在希望與挑戰交織的節點,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不僅是指引方向的燈塔,更是踏平坎坷的底氣,唯有將這份精神銘刻于心、付諸實踐,才能在前行中不慌不忙、行穩致遠。
民族精神,承載著民族的“根”與“魂”:是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家國情懷,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遠大抱負,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更是當代人在救災現場挺身而出的勇毅擔當。這些歷久彌新的過往告訴我們,民族精神并非抽象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力量——它扎根于血脈,成為我們攻堅克難最堅實的“鎧甲”。
賡續民族精神,不是守著“老物件”停滯不前,而是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正如先輩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推開改革大門,今天的我們也應以此精神投身創新——把“卡脖子”的難題化為突破的起點,讓實驗室里的靈感落地為惠民成果;把這份精神帶到鄉村振興的田野——為農牧民增收助入新活力,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讓傳承更有分量。
從歷史的起點眺望未來的征途,我們要守護好、傳遞好民族精神的火種,讓它與時代同頻共振,在創新中煥發新生。(何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