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國慶中秋假期臨近,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反映,自己購買了機票,準備線上值機選座時,卻發現能選的座位非常少,很多靠前的、靠窗的座位處于“鎖定”狀態。這一現象背后,是航空公司推出的“里程兌換選座”“付費選座”增值服務。
早些年,不少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量,會提前預留座位給老人、母嬰等群體,這種“鎖座”當然很必要。但若只是為了讓消費者掏錢而“鎖座”,則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知情權。一來,飛機艙位本就按舒適度被分為頭等艙、公務艙、經濟艙,同一艙位價格相同,座位理應“先到先得”,若將基本服務拆分收費,只加價而未提升服務,有待商榷;二來,即便要“付費選座”,也應公示選座規則和收費標準,如果費用收得不明不白,恐怕難服眾。類似的還有視頻平臺的“套娃式收費”、家電維修行業的“步步加價”等,一些行業市場格局相對集中,消費者議價能力弱、選擇范圍小,企業容易濫用優勢地位“割韭菜”。對此,有關方面應劃出“硬杠杠”——哪些費用不能收,哪些能收,該怎么收。(趙春青/圖 陳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