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六力”的提出明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性質和方向,要深刻把握時代要求,系統謀劃、精準發力,聚焦“六力”朝著既定目標扎實推進
●思政引領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政治屬性的核心體現,人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發動機,科技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加速器,民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壓艙石,社會協同為教育事業注入強大動力,持續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路徑和必然要求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六力”的提出,不僅明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性質和方向,而且深刻回答了新時代要“建成什么樣的教育強國”的人民之問。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把握時代要求,系統謀劃、精準發力,聚焦“六力”朝著既定目標扎實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 增強思政引領力
思政引領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政治屬性的核心體現,規定了思政工作的方向性、原則性和戰略性。增強思政引領力,首先,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各級黨委、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教育,把黨的政治領導真正落實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形成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新局面,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信念。其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青少年成長筑牢思想根基。面對多元思潮沖擊,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特別是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青少年頭腦,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最后,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化“五史”教育,以此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成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堅持立德樹人 鍛造人才競爭力
人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發動機。鍛造人才競爭力,首先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破除“唯分數”痼疾,構建知識學習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其次,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前瞻部署教育體系,統籌優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資源。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機制,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育人模式,著力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最后,協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方位、全環節和全過程,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建立科學多元且可持續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營造更加公平、寬容、更具激勵性的人才培養生態。
堅持自立自強 強化科技支撐力
科技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加速器。強化科技支撐力,首先要更好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依托“雙一流”高校在基礎學科與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優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布局構建“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大格局”,力爭在原始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其次,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同搭建協同辦理平臺,集中力量開展自主性、原創性、關鍵性科技攻關,打通科技領域堵點卡點,實現“從0到1”的突破,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后,要加強前沿技術創新,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橫縱貫通、協調服務的數字教育體系。
堅持人民至上 夯實民生保障力
民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壓艙石。夯實民生保障力,首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立足人口規模巨大這一基本國情,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在教育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次,注重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向中西部偏遠地區靠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打破區域壁壘,解決教育痼疾,持續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要健全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體系,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專門教育,保障弱勢群體的教育權益,推動全民教育普惠發展。最后,聚焦學前教育普及問題、職業教育水平問題和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落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持續優化“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教育發展環境。
堅持全員育人 凝聚社會協同力
在邁向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社會協同正展現出非凡且多元的價值,為教育事業注入強大動力。以凝聚社會協同力助力教育強國建設,首先,要聚焦參與主體多元性,統籌多元主體管理聯動機制。堅持政府統籌、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協調的原則,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調育人機制,加快推進教育創新共育模式,暢通溝通渠道,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體系,打造思政“金課”。其次,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治理。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健全政府支持體系,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支持多元主體參與教育強國建設,形成完善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最后,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優化教育治理體系。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制度,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等社會組織在教育治理中的關鍵作用,統籌協調教育、培訓和就業,全面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堅持開放共享 提升國際影響力
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是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重大目標,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路徑和必然要求。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首先要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打造“留學中國”品牌。主動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借鑒世界一流高校辦學治校經驗,優化來華留學招生、培養、管理和服務體系,吸引優秀人才來華留學,做強“留學中國”品牌;鼓勵優秀人才赴國際名校研修,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輸出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持續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其次,要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高水平合作辦校。支持國內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組織開展高水平、高質量合作辦學和科研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搭建多邊和雙邊合作平臺,推動我國職業院校與企業協同“走出去”,正確處理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及國際化交流品牌。最后,要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主動引領教育議題,參與國際教育規則與標準制定,深化國際組織合作。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和在線教育平臺“走出去”,提供破解全球教育難題的中國方案,在開放融通、文明互鑒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作者:張彩云,系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