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時代主題、推動民族覺醒、順應歷史大勢的必然產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復雜局勢中把握主要矛盾、統籌各方關系的哲學智慧
●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發表和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90周年。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和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政治創造和戰略實踐,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最大限度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孤立頑固勢力的反共投降活動,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歷史必然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時代主題、推動民族覺醒、順應歷史大勢的必然產物。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成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必然選擇。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武裝抗日的號召,提出“收復失地”“抗日救國”的主張,表達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并與主張抗日的第19路軍簽訂反蔣抗日停戰協定,參與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在東北開展抗日聯合戰線的嘗試。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并領導發動了“一二·九”愛國抗日運動。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正式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實現了從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進行國內革命戰爭到全民族抗戰的重大政策轉變。我們黨根據形勢發展,推動統一戰線政策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逐步調整。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得到國民黨內抗戰派的贊同。盧溝橋事變后,中共中央發電呼吁:“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涵蓋了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以及海外僑胞,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強大的凝聚力,為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當時,國內政治格局錯綜復雜,不同勢力各有立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破國門,讓整個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原本的內部矛盾變為次要矛盾,抗擊日本侵略、保衛家園,成為所有中國人不分地域、不分階層的共同使命。國民黨政府曾長期秉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這一政策始終受到國內輿論的質疑與反對。隨著日軍侵略步步加深,全國上下的抗日呼聲愈發高漲,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浪潮席卷全國。我們黨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多次發表宣言、主動溝通,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這樣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調整原有策略,逐步向抗日立場轉變,為后續國共合作打下基礎。在國際上,隨著法西斯勢力對世界和平的威脅不斷加劇,各國逐漸認識到需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法西斯。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相互呼應。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戰有力支援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斗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蘇聯等國家對中國抗戰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在物資和軍事技術上的援助,對中國抗戰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也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辯證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是一種政治策略,更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復雜局勢中把握主要矛盾、統籌各方關系的哲學智慧。
正確處理統一與獨立的辯證關系。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制定和實施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始終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在與國民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保持了人民軍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種“既統一、又獨立”的策略,既維護了團結抗戰的大局,又保證了黨的健康發展。正是由于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領導人民取得抗戰勝利。
正確處理團結與斗爭的辯證關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國民黨雖然與共產黨合作抗日,但始終存在著動搖、妥協和反共的傾向。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給抗戰帶來了嚴重危機。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抗戰大局為重,堅持“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一方面,我們黨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對國民黨的反共行為進行斗爭,堅決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穩住了抗日大局。另一方面,我們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對于進步勢力,黨采取“放手發動”的態度,深入敵后農村,動員廣大農民參與抗日,建立更多人民抗日武裝,在根據地推行民主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黨的基層組織,推動全國民眾的抗日運動,不斷壯大抗日力量。對待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地方實力派等中間勢力,黨則以“爭取團結”為核心,充分尊重他們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在政策上為其提供保障,當他們因局勢動蕩出現動搖時,耐心開展說服工作,同時以客觀事實批評其妥協傾向。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中間勢力看清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追求民主的誠意,逐漸向中國共產黨靠攏,成為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辯證處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科學處理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既維護了全民族抗戰的大局,又保障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革命史上處理復雜矛盾的典范。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階級矛盾要服從于民族矛盾,如果只講階級斗爭、忽視民族斗爭,則會陷入內戰的泥潭,給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要通過有限度、有策略的階級斗爭,實現階級利益與民族利益的平衡,進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科學把握兩種矛盾的關系,在服從民族斗爭的前提下適當處理階級斗爭,既調動了各階級階層的抗日積極性,又推動了社會進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現實啟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統戰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啟示。歷史證明,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是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新征程上,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更需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初期,面對國內各黨派、各階層立場分歧、力量分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以民族大義為核心凝聚共識,最終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新時代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艱巨,更需要團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多元力量。黨的領導是統一戰線“不散架”“不跑偏”的根本前提,只有牢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愛國統一戰線始終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避免因利益分歧導致方向偏離,將不同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匯聚成發展的磅礴偉力。
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于“抗日”這一共同目標,涵蓋了不同階級、黨派及信仰間的多樣性差異。全民族抗戰的關鍵是“求同存異”,“同”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的共同目標,“異”是各黨派在政治主張、經濟利益、社會治理理念上的差異。為此,黨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則,在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政權,既堅持了抗日的核心立場,又尊重了中間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利益訴求,實現了“一致性引領多樣性、多樣性服務一致性”的良性互動。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不斷涌現,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價值觀念呈現多樣化特征。正確處理一致性與多樣性的關系,關鍵在于找到“最大公約數”,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致性的基礎,在堅守根本立場的同時,通過協商民主、政策調整等方式回應不同群體的合理訴求,在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以一致性指導多樣性發展,從而凝聚起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
根據形勢發展不斷豐富統一戰線內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抗日戰爭初期,統一戰線的核心是“團結國內一切抗日力量”;全面抗戰爆發后,內涵擴展到“聯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抗戰后期,又進一步確立“戰后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目標。這種因勢而變、順勢而為的調整,使統一戰線始終貼合實際需求。推進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要適應社會變化,擴大團結面,增強包容性。愛國統一戰線需要從政治領域向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多領域延伸,要拓展海外統戰的內涵,團結海外華人華僑、國際友好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不斷豐富統一戰線的時代內涵,才能讓“團結的同心圓”越畫越大,覆蓋更廣泛的力量。
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筑牢抵御風險的“防火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離不開必要的斗爭,既要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堅決斗爭,也要同國內的“投降主義”“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這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是統一戰線在復雜環境中生存發展的關鍵。面對改革深水區的利益博弈、意識形態領域的錯誤思潮、外部勢力的遏制打壓、分裂勢力的破壞活動,我們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它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構筑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新征程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榮傳統,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團結奮斗,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王富軍,系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大慶精神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