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誠信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這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內蒙古在2021年、2024年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條例》,從制度層面保證推進各項工程有法可依;并將誠信建設工程作為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支撐性、引領性、基礎性作用的“六個工程”之一,高位謀劃、高效推進。
我們要高度重視法治和誠信建設,發揮好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加強誠實守信的價值引導,提高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社會誠信水平。要構建全域誠信體系。一是在政務誠信上立標桿。作為誠信建設的先導、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與關鍵引領,其核心是強調政府部門的示范引領作用。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導者,其自身的誠信水平直接影響公眾對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信任度。通過規范行政行為、公開政務信息、兌現政策承諾等方式,為企業和民眾樹立誠信榜樣,帶動全社會誠信意識提升。二是在商務誠信上贏未來。商務誠信,不僅是企業立身之本,更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營商環境的壓艙石。通過聚焦經營主體信用建設,督促企業通過堅守契約精神、杜絕虛假宣傳、保障產品質量、規范財務信用等行為,贏得合作伙伴與消費者的信任,積累品牌口碑,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營風險,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贏得長遠未來。三是在社會誠信上筑氛圍。要培育全民參與的誠信環境。社會誠信覆蓋個人交往、公共服務、鄰里關系等方方面面,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榜樣評選、信用獎懲等手段,讓“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個人在日常行為中自覺遵守誠信準則,形成人人講誠信、守誠信的社會風尚。四是在司法誠信上強根基。作為社會誠信的底線保障,其關鍵在于維護司法公正與權威。這要求司法機關通過公正辦案、嚴格執法、公開透明司法流程、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等方式,讓公眾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從而增強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任,為整個誠信體系筑牢制度根基。
要以誠信建設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一是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優質資源。誠信體系的完善能降低企業交易成本與投資風險。例如,在新能源產業招商中,清晰的企業信用評價可幫助投資方快速判斷合作風險,推動光伏、風電項目更快落地;在畜牧業產業鏈中,誠信牧戶的信用背書能提升牛羊肉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助力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走向全國。二是保障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政務誠信的強化可避免政策空轉,確保草原生態補償、鄉村振興補貼等民生資金精準落地;社會誠信的普及能減少公共服務領域的失信行為,提升基層治理效率,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誠信帶來的便利。三是破解發展痛點,推動產業升級。誠信建設可倒逼企業從拼價格轉向拼信用、拼質量。例如,在煤炭交易中,建立“信用+溯源”體系,可推動煤炭產業向綠色、高效、誠信方向轉型。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支撐。誠信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群眾共同參與。唯有以政務誠信為引領、企業誠信為核心、社會誠信為基礎、司法誠信為保障,打通信用數據壁壘、強化獎懲機制、拓展應用場景,才能讓誠信成為內蒙古的鮮明標簽。
一是構建一體化信用數據平臺,打破信息壁壘。要推動公安、市場監管、稅務、農牧、環保等部門的信用數據互聯互通,建立統一的企業與個人信用數據庫;開發移動端查詢平臺,向企業與群眾開放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實現信用信息一站查、信用評價透明化。
二是完善全鏈條信用監管機制,強化獎懲力度。要細化信用評價標準,針對煤炭、畜牧業、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制定差異化的企業信用評價指標,如畜牧業增加飼料安全、疫病防控等信用維度,確保評價結果貼合產業實際。要強化失信聯合懲戒,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跨部門共享機制,對失信主體在政府采購、信貸融資、資質認定等方面實施聯合限制;對嚴重失信的經營主體,依法實施行業禁入,提高失信成本。要健全信用修復機制,明確信用修復的條件、流程與時限,允許失信主體通過主動整改、信用培訓、公益服務等方式修復信用,給予企業與個人重塑信用的機會。
三是拓展特色化信用應用場景,釋放誠信價值。要賦能農村牧區發展,在草原生態保護中,將牧戶的禁牧休牧履約情況納入信用評價,信用良好者可優先獲得生態補償資金與草原獎補;在農畜產品銷售中,推行“信用+溯源”模式,為誠信牧戶的牛羊肉產品貼上信用標簽,提升市場溢價。要助力文旅融合,在旅游業中,建立景區、旅行社、導游的信用評價體系,對信用良好的文旅企業給予宣傳推廣支持,對存在失信行為的文旅企業要實施行業懲戒,打造誠信內蒙古文旅品牌。要優化民生服務,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出“信用+民生”便利措施,如信用良好的市民可享受圖書館免押金借閱、公交車先乘后付、政務服務容缺受理等權益,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誠信帶來的實惠。
四是營造全民化誠信宣傳氛圍,夯實社會基礎。要加強陣地宣傳,利用多種渠道,宣傳誠信典型案例與失信懲戒案例,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輿論導向。要推動教育融入,將誠信教育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高校思政課程,同時在企業培訓、農牧民技能培訓中加入誠信經營內容,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誠信意識。要開展主題活動,定期舉辦誠信宣傳月、誠信企業評選、誠信創建等活動,鼓勵企業、群眾參與誠信建設實踐,讓誠信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各環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隨著誠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守信者一路暢通”的生態將加速形成,內蒙古必將在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產業升級、保障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中信心更足、動力更強、活力更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信用能量。
(作者:秦兆陽 牛海龍,單位分別系內蒙古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