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必須以政策為先導,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必須聚焦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技術需要,加強科學技術攻關,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在全社會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引導公眾形成綠色消費理念,激發企業綠色創新活力
生態友好型產業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這為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打造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指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齊頭并進,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束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立足區域生態功能定位,系統構建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強化綠色政策引領 繪就發展大藍圖
綠色政策是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必須以政策為先導,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政策支持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依托與強勁動力,必須及時洞察產業發展的多元訴求,精準錨定痛點、難點,有的放矢地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制定工作。一是要加強對生態友好型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促進其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實施更為精準的稅收減免政策,為相關企業營造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有效減輕轉型負擔,激發其綠色發展活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制定并執行一套公平、高效、持續的生態補償政策,確保綠色產業得到應有的利益回饋。通過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激勵企業主動承擔生態保護責任,積極參與生態治理與產業協同發展。三是要完善綠色消費激勵及約束政策,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統計體系,以科學的數據分析指導政策的制定和調整,通過精準的政策引導,為充分釋放綠色消費潛力提供制度保障,構建高質量的消費服務平臺,持續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持續擴大綠色消費規模,增強生態友好型產業自主發展能力。
加快綠色科技創新 打造發展新引擎
綠色科技是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綠色科技對于轉換生產方式、助力資源高效利用、推動節能減排等具有關鍵作用,能夠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保障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先進綠色技術是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重要驅動力,必須聚焦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技術需要,加強科學技術攻關,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一方面,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重要科研機構等高水平科研平臺,筑牢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的根基。大力倡導企業與科研院校攜手并進,共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體化創新體系。深耕綠色科技理論研究,打破傳統界限,聯通理論知識與產業實踐對接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促進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活力。另一方面,堅持以重點突破推動整體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及先進技術推廣應用。要實施綠色技術示范工程,選擇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開展綠色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擴大綠色技術應用市場規模。同時,立足國家能源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集中攻克清潔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儲能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技術難題,為能源結構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提供科技保障;強化循環經濟理念,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促進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工業體系。
加大綠色人才引育 激活發展源動力
人才是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動力與基石。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促進生態技術創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等都需要大批擁有生態知識、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首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打破人才發展的制度藩籬,構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體系,為綠色科技人才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社會環境。政府和企業要關心綠色科技人才的生活和工作,以優質的服務和保障為綠色科技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吸引國內外杰出綠色科技人才扎根綠色生態經濟領域,為其提供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廣闊空間。其次,加強本土綠色科技人才教育培養。高校及各類職業院校應緊密結合生態友好型產業的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加強課程和學科建設,培養出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綠色科技人才;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綠色科技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開展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綠色素養和技能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機制。一方面,強化與高校、職業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通人才交流與合作的溝通渠道,形成人才交流與合作的常態化機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加強對綠色科技人才的宣傳和表彰,進一步提高綠色科技人才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激勵更多人才投身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為推動我國生態經濟體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加強綠色氛圍營造 凝聚發展向心力
綠色氛圍是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在全社會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引導公眾形成綠色消費理念,激發企業綠色創新活力,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提供社會支撐和市場驅動,推動其在良好的氛圍中蓬勃發展。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一是要加強對生態友好型產業的宣傳推廣。通過舉辦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論壇、展覽展示活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各類平臺,廣泛展示各地區的創新成果與獨特優勢,提升生態友好型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生態產業品牌,進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與合作機會,推動生態友好型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二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傳播渠道。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闡釋生態友好型產業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保護生態環境、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有效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對生態友好型產業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公眾認知和消費意愿,推動廣大人民群眾選擇生態友好型產品,以綠色產品的高需求、嚴標準倒逼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三是要充分發揮生態友好型產業先鋒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推動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積極發掘并表彰那些在綠色技術創新、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項目和個人,將其作為行業標桿和榜樣。廣泛傳播生態友好型產業先鋒的成功經驗,激發行業內外的創新活力和綠色發展動力,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和參與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貢獻力量。(作者:宮長瑞 谷卓沛,單位: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