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第37次會議上,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這張“世界級生態名片”的背后,是內蒙古自治區以全區之力守護北疆綠脈的堅定擔當,是草原兒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答卷。
大青山橫亙陰山山脈中段,不僅是內蒙古中部的生態脊梁,更是護衛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曾幾何時,過度開采、草場退化讓這座“陰山綠肺”蒙塵——裸露的山體、稀疏的植被,一度讓生態屏障瀕臨“失守”。面對困境,內蒙古沒有退縮,而是將大青山生態保護納入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打響了一場跨越十余年的生態修復攻堅戰。
從制定《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為生態保護劃定法律紅線;到統籌“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工程,在全區范圍內調配人力、物力、財力向大青山傾斜;再到關停保護區及周邊所有污染企業,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風沙源治理,內蒙古的每一步舉措,都透著“全區一盤棋”的治理智慧。據央廣網報道,經過持續治理,如今的大青山保護區面積近3900平方公里,孕育著1200種高等植物、2000余種野生動物,2021年放歸的27頭麋鹿已繁衍至60余頭,普氏野馬連續四年誕下幼駒,消失多年的中華斑羚重現林間——這些數據,正是內蒙古生態治理成效的有力見證。
內蒙古的生態擔當,從來不止于“守”,更在于“融”。在保護大青山生態的同時,自治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大青山為軸線,串聯起敕勒川草原、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空間,培育“生態+文旅”“生態+農牧業”融合業態。從呼和浩特周邊村莊借青山顏值發展民宿旅游,到包頭、烏蘭察布依托大青山生態廊道推進綠色產業,再到全區推廣“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模式,讓牧民在守護生態中增收,內蒙古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的路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證,不僅是對大青山生態成果的認可,更是對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肯定。從守護呼倫貝爾草原的遼闊,到修復鄂爾多斯沙漠的荒蕪,再到如今讓大青山躋身世界生物圈,內蒙古始終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己任。山風掠過林海,生靈自在棲居,這抹北疆綠,既是內蒙古的生態驕傲,更向世界證明:只要堅守生態初心,干旱半干旱地區也能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作者:張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