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東莞禮仁外國語學校高一部分班級,由家委會牽頭向學生收取200元“自愿捐助班級活動基金”,有家長質疑學校收費不合理。當地教育部門調查后認定,該收費屬違規行為,已責令整改。
這起事件看似以“投訴-整改”的常規路徑收場,卻暴露出班費治理的深層困境:監管總是等家長“喊疼”才出手,規則總在亂象爆發后才補位。所謂“治理”,實為被動“救火”,始終慢問題半拍。

東莞市禮仁外國語學校。(圖片來源:學校官網)
家長“發聲”,本不該是遏制違規收費的“最后防線”。然而現實中,面對班費問題,多數家長陷入“沉默困境”。一方面,“怕孩子受委屈”的心理成了軟肋——擔心拒繳費用會招致老師區別對待,讓孩子在集體中被邊緣化,即便心存疑慮,也會選擇“忍氣吞聲”;另一方面,“家委會背書”的形式為反抗套上枷鎖。一旦有人提出異議,極易被貼上“不支持班級工作”、“不合群”的標簽,在“多數人同意”的壓力下,個體質疑往往迅速被消解。
更關鍵的是,家長并非教育收費政策的“專業裁判”,對“合理支出”與“變相攤派”的邊界模糊不清:哪些屬于班級活動必要開銷?哪些已逾越政策紅線?等弄明白時,費用早已收完,有時候還可能激化家校矛盾。
違規班費屢禁不止,根源在于“監管滯后”與“規則模糊”共同織就的漏洞。個別學校將“家委會”當成違規收費的“擋箭牌”,嘴上強調“家長自愿、自治管理”,實則把本應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轉嫁給家長。另外,家委會并非獨立組織,其活動常受學校、老師的隱性引導。因此,所謂“自愿”,實為“不得不愿”。而監管部門的“事后介入”,又為這種“擦邊球”操作留下生存空間:開學前不提前劃清規則,過程中不主動排查,唯有等家長投訴、媒體曝光,才倉促啟動調查整改。這種“亡羊補牢”式治理,不僅縱容了違規行為,還會持續消解公眾對教育收費的信任。
說到底,真正的治理該從“等投訴”轉向“防未然”,以“積極作為”織密監管網。首先,監管部門須“把功課做在前面”,每學期開學前,發布“班費負面清單”,明確禁止項目、單次收費上限、支出范圍,并要求學校提前公示收費計劃,確保家長知情權。其次,應打通“日常監督”渠道,可在教育部門官網設立“班費問題一鍵舉報”平臺。再次,必須壓實學校主體責任,家委會所有收費行為均須經學校審核備案,一旦違規,追究校方管理責任,徹底終結“甩鍋家委會”的操作套路。
班費的初心從來不是“創收工具”,可當“自愿”淪為“強制”、“透明”滑向“模糊”,班費便偏離了初衷,成了橫在家校之間的“隔閡墻”。唯有監管部門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守護”,真正尊重家長的知情權與監督權,讓每一筆支出都曬在陽光下,家校關系才能回歸信任與協作的本質。(劉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