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是發展,有所不為也是發展,要因時而宜。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抉擇,到青海“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把脈定向,再到科技領域“凝練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的戰略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為發展把脈定向,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是立足于“時”與“勢”的動態變化、精準取舍。“有所為”是以歷史主動精神錨定方向,在事關長遠的領域主動作為、集中攻堅。“有所不為”是以戰略定力克制盲目沖動,對偏離全局方向、超出自身能力的事項堅決舍棄。“有所不為”是以“舍”換“得”的主動“有所為”,并且隨著形勢的變化進行轉化。進退取舍之間,是“為”與“不為”的科學考量,是根據自身實際在大局中找準定位,以發展的眼光審時度勢,在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中敢作為、善作為。
“有所為”關鍵在于找準方向、聚焦重點,既“敢為”更“善為”,確保每一份“有為”都精準對接發展需求與國家大局。“有所為”的前提是分清“應為”“可為”的判斷標準,符合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自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不偏離全局方向。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所為”不能局限于“一畝三分地”的局部利益,要具備系統觀念與戰略眼光,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學會算大賬、算長遠賬,將地區和部門工作的“小為”,主動融入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大為”之中。例如,部分地區為守護生態環境,短期內關停高污染項目,雖暫時影響了經濟增速,但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局看,卻換來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生態紅利,為老百姓和子孫后代提供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種“為”,正是立足大局的長遠之舉。認準了符合標準、契合大局的事后,既要“敢為”,克服畏難情緒,把握發展時機,避免畏首畏尾、錯失良機,防止“有所為”淪為“無所作為”;也要“善為”,講究方式方法,結合實際優化路徑,不做蠻干盲干的無用功,確保“為”的效果最大化。
“有所不為”核心是守住底線、規避風險,通過主動“舍”,為“有所為”騰出資源、留出空間。“有所不為”絕不是消極不作為、躺平擺爛,而是通過戰略研判主動規避“亂作為”的一種“積極作為”。一方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確定發展思路。尊重現實、量力而行,既對接黨和國家政策的“天線”,也扎根本地區本部門資源稟賦的“地線”。不符合“國之大者”的事,即便短期有利,也堅決舍棄,不與國家戰略背道而馳;不符合“一方水土”的事,即便看似“光鮮”,也果斷放棄,不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硬撐。適宜的才是健康的,如果“水土不服”,再好的產業也是無本之木,開不出繁花、結不了碩果。另一方面,克制“亂作為”的沖動。堅決抵制“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誘惑,不在不該為、不能為的事上“趕鴨子上架”,不盲目鋪攤子、搞“撒胡椒面”式投入,不追求短期“顯績”、忽視長期“潛績”,不犧牲生態環境、民生利益換取一時的經濟數據。這些“不為”,本質上是對發展規律的敬畏,是對“急功近利”的克制。
真正的“為”與“不為”殊途同歸。我們要深刻認識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該“有所為”時敢為善為,在該“有所不為”時保持定力。既有胸懷“國之大者”的格局,不被一時一事所擾,也有“立足一方水土”的務實,不盲目跟風、不脫離現實,以“有所為”把牢方向、聚焦重點,以“有所不為”守牢底線、守好邊界,在取舍之間找準發展方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注入新動能。(梁燕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