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為緩解家庭養育壓力、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國家自2025年9月8日起推行3周歲以下嬰幼兒專項補貼政策。然而,這項本應惠及千萬家庭的“政策紅包”還未完全落地,詐騙分子的“定制劇本”已悄然上線。從政策官宣到首例詐騙電話出現僅間隔48小時,一場以“奶粉錢”為目標的精準圍獵席卷寶媽圈,暴露出育兒群體隱私泄露與詐騙犯罪的深層危機。
政策紅利為何淪為詐騙誘餌?源于“定向詐騙”的精準運用。詐騙分子不僅能準確掌握孩子姓名、出生日期、戶籍地址等核心信息,甚至還能精準報出“應領補貼金額”“申領進度編號”等具體細節。甚至偽造“財政部育領平臺”官方網站,域名與真實官網僅差一個字母,頁面設計、公章印鑒、客服話術與官方高度一致。更為狡猾的是,詐騙分子還常常利用“凌晨時段”撥打“保密通知”電話,制造“限時領取、過期作廢”的稀缺感,利用新手父母對政策福利的期待心理,誘導其點擊釣魚鏈接、填寫銀行卡信息或轉賬至“安全賬戶”。
騙子的“套路”為何如此精準?答案就藏在“新生兒數據黑色產業鏈”中。據網絡安全機構調查,母嬰信息危機已形成“泄露—倒賣—詐騙—洗錢”的完整鏈條。從醫院、社區、母嬰平臺流出的新生兒數據,經過多級轉手,成為詐騙分子“定制劇本”的彈藥。在這一黑色鏈條中,信息泄露的源頭、數據倒賣的中間環節、線上詐騙的實施過程與資金轉移的最終步驟緊密咬合。這一鏈條的猖獗,不僅導致新生兒家庭遭受經濟損失與精神創傷,更因數據泄露的“蝴蝶效應”,可能引發后續的“二次詐騙”“身份盜用”等連鎖風險。
黑色產業鏈如何斬斷?構建“技術—制度—心理”三維防線勢在必行。技術層面,需強化對母嬰平臺、醫療機構的數據加密與權限管控,建立“隱私泄露”的溯源追責機制;制度層面,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落地細則,對數據倒賣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同時推動“育兒補貼”申領流程的透明化與可驗證化,減少“中間環節”的尋租空間;心理層面,需通過社區宣傳、媒體科普等途徑,提升新手父母的“反詐素養”,尤其是對“官方身份”的驗證意識——真正的補貼發放不會要求輸入密碼,真正的政策咨詢不會通過私人電話聯系。
如何精準打擊網絡詐騙?實施社會共治至關重要。深圳市在推進嬰幼兒補貼政策時,創新推出了“政策沙盒”試點:聯合銀行、電信運營商及社區網格員構建“三級驗證網”。銀行端實時監測賬戶異常轉賬風險,電信運營商追溯來電IP是否為虛擬撥號,社區網格員同步核實家庭檔案是否與政策申領信息匹配。該市的做法,不僅實現了對詐騙鏈條的“精準拆解”,更將反詐邏輯前置到政策落實的毛細血管中。現實證明,唯有讓詐騙分子的騙術在尚未上演時就已暴露于陽光之下,才能最終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免疫”的治理躍升。
育兒補貼本應是“減負”的善政,奶粉錢本應是“成長”的希望,卻淪為詐騙分子的“提款密碼”。是誰讓“政策紅利”淪為“詐騙劇本”?答案或許在每一次“點擊鏈接”的疏忽里,在每一份“未經脫敏”的數據里,在每一次“監管缺位”的縫隙里。而破局的關鍵,在于將這些“縫隙”逐一填補,才能讓育兒補貼錢真正流向孩子,而非騙子的腰包。
(任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