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中,文化始終是凝聚民族精神、激發奮斗力量的核心源泉。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歷史積淀,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時代價值、建強北疆文化品牌,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在推動北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不斷探索,切實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文化支撐。
賡續中華文脈 夯實北疆文化品牌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北疆文化與時俱進。一是挖掘北疆文化歷史資源。內蒙古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擁有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這些資源,不僅要看到其歷史價值,更要尋找文化創新的源泉,讓北疆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光彩。二是深化北疆文化理論研究。要系統梳理北疆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時代價值,深入研究其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關系,闡明其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獨特貢獻。要講清楚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北疆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征;講清楚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軟實力;講清楚北疆文化積淀著內蒙古各族兒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三是創作北疆文化文藝精品。要堅持守正創新,深挖北疆文化內涵,創新表達方式,展現內蒙古的新發展、新變化。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挖掘改革發展一線的真實素材,以多種藝術形式,生動詮釋北疆文化的精神品質與文化價值。
借力科技創新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高地
科技是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引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高地,需順應數字時代潮流,以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發展,全面提升北疆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一是以數字技術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充分運用三維掃描、數字建模、虛擬重現等前沿技術,建立高精度文化遺產數據庫,實現精準記錄與永久保存,持續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二是以數字平臺拓展文化傳播渠道。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集歷史、民俗、藝術等多維資源于一體的數字文化平臺,形成立體化、多層次的文化傳播體系。充分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沉浸式技術,打造線上展覽、數字體驗館等互動場景,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三是以數字經濟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樹立市場化思維,鼓勵社會資本和創新主體參與文化數字化發展,培育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文化IP,推動北疆文化產業向高質量、多元化方向發展。要加快北疆文化資源數字化成果的轉化運用,以先進視聽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提煉文化符號,打造動漫、影視、游戲等多樣化的數字文創產品,促進文化內容的再創造和市場轉化。
探索“文化+”模式 壯大北疆文化產業品牌
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于服務人民,增強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是轉化文化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推動北疆文化品牌建設,要立足市場需求,強化品牌意識,拓展“文化+”融合模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創新“文化+生態”發展路徑。要依托內蒙古重點生態工程,打造生態研學基地、草原修復實踐、沙地治理互動等體驗項目,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環保意識,在實踐中厚植生態自覺。二是深化“文化+鄉村振興”實踐探索。鄉村振興,文化先行。要深度挖掘北疆大地的鄉村特色和民俗風情,依托非遺傳承、手工藝創新、民俗演繹,打造特色文化村落、鄉村文旅項目、鄉村文化創意產業,既留住鄉愁記憶,也打開振興之門。三是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化+”塑造旅游新場景,以“旅游+”拓展文化新空間,依托智能導覽、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打造智慧化、互動化、沉浸式的新型景區,讓歷史可感、文化可觸、故事可聽,引導游客在旅游中觸摸北疆文化肌理,在放松中形成精神共鳴。
拓展國際傳播渠道 打造文化交流重要窗口
推進北疆文化國際傳播,既要塑造品牌特色,也要拓展傳播渠道,更要創新交流模式,努力讓北疆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熱愛中國的重要窗口。一是構建北疆文化國際傳播矩陣。要充分利用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策劃推出一批高質量、多語種的文化作品,以可視化、互動化的表達方式講好北疆文化故事,增強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讓世界更廣泛地了解內蒙古。二是推動北疆文藝作品“出海”。依托人文交流方面的國際合作平臺,深化國際文化交流,打造北疆文化國際論壇、文藝展演、影視合作等活動,推動北疆文化作品進入國際市場,以藝術跨越文化鴻溝,以精品增強文化認同,增強北疆文化的全球影響力。三是拓展北疆文化產品國際市場。要精準掌握國際消費需求,挖掘文化符號的全球價值,以特色塑造品牌競爭力,以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北疆文化產品的國際適配性和市場認可度。要通過打造文化出口基地、推動跨境電商合作、拓展海外展示渠道,持續提升北疆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助力打造開放共享、互鑒共榮的全球文化產業生態圈。(作者:田蜜,系內蒙古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