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這既能點燃市場消費熱情,讓消費這架“馬車”跑得更快更穩,又能給農業裝上“升級引擎”,讓田間地頭長出的作物實實在在充實農民們的錢袋子。
當前,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日益提高。通過提升“三品一標”水平、推進品質評價和質量分級、開發新型加工產品、創新地方特色食品等優化供給端,可以更好地契合人們的消費趨向,促進農業向高品質、精細化、品牌化方向升級。品質是“土特產”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前提是“優質”能被清晰識別、“優價”能讓農民受益。這就要求我們強化品牌建設,讓“土特產”有“名”有“實”。地理標志是農產品的“金字招牌”,但部分農產品存在“有標識無品牌”“有品牌無影響力”的問題。對此,可推動建立“地理標志+企業品牌”的雙層培育體系,對地理標志產品實行品質分級,讓生產者“按質定價”,消費者“按級購買”。
創新是“土特產”的關鍵活力源。這體現在種源研發、種養技術、精深加工、營銷方式等方面的突破上。例如,寧夏中寧采用GPS規劃技術栽植枸杞樹,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枸杞病蟲害動態,大力研發年輕人喜好的精深加工產品,枸杞巧克力、枸杞飲料、枸杞面膜等新品層出不窮??梢?,創新才能打開農產品更廣闊的消費空間。同時,安全是“土特產”的基礎生命線。建立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才能消除消費者對農藥殘留、添加劑超標等問題的擔憂,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讓農民賣得有底氣、增收有保障。
“土特產”雖好,但也怕“巷子深”。通過促進產供銷精準銜接、發揮電商平臺優勢、開展產銷區域合作等創新流通端,可以搭建起“線上+線下”“產區+銷區”的立體流通網絡,為“土特產”架起通向大市場的“高速路”,確保“鮮達舌尖”。近年來,“村超”“村BA”等鄉村賽事走紅,意外帶火了當地農特產品。例如,貴州榕江把賽事帶來的“潑天流量”變成臍橙銷量,3個月賣出了40萬斤。這說明消費場景的創新能讓“土特產”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消費欲望。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新業態已成為農產品上行的“加速器”,它們不僅縮短了農產品流通鏈路,還能增加銷售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以銷定產”。建立“產區+銷區”高效聯動機制,可以打破地域壁壘,提升全鏈條響應速度,形成互利共贏的流通生態。
消費的本質是“體驗”,“土特產”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鄉土氣息、生態價值、文化故事。通過組織專題科普宣傳、強化品牌引領、推進農文旅融合、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等激活市場端,可以推動“農業+”的跨界融合,讓消費場景從“買產品”向“享生活”升級。健康消費讓“土特產”有了“附加值”。將農產品消費與國民健康戰略相結合,可以打開全新的消費空間。農文旅融合讓“土特產”有了“故事感”。通過打造農文旅綜合體,游客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土味”,還能參與農產品的采摘、加工等過程中,提升體驗感和消費欲。內外貿一體化讓“土特產”有了“國際范兒”。推動農產品走出國門,不僅能拓展消費市場空間,還能讓世界品嘗到中國味道、感受中國文化。
推動政策落地,才能讓“土特產”行得穩、走得遠。增進利益共享,讓農民真正“得實惠”。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讓農民分享更多收益。推廣“消費者直連農戶”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通過預付制讓農民獲得穩定收益,消費者獲得新鮮產品,互惠雙贏。擁抱數字技術,讓“土特產”插上“智慧翅膀”。進一步擴大農產品“一品一碼”覆蓋率,讓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查看種植、加工、流通全鏈條信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消費動態和趨勢分析,幫助農戶優化種植結構,避免“果賤傷農”。同時讓消費者“云游”產地、“云參與”種植和加工,提升體驗感和互動性。
(作者:胡弋弋、楊志文,均系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