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真正讓青年能就業、敢創業的友好型城市,已成為影響城市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近日,長沙“城市合伙人”超級實習生計劃第四季啟動,向全國高校學子提供超過4000個優質崗位,涵蓋科技創新、文化創意、鄉村振興、政務實習、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并通過導師賦能、創業融合等方式,為青年提供職業規劃指導和創業機會。這是長沙連續第4年推出這一品牌項目,累計創造逾1.4萬個崗位,讓青年與城市在一次次交流合作中實現“雙向奔赴”。
長沙的探索,為當前“百城競逐”的人才爭奪戰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性的范本。《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將青年就業創業列為首要發展領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青年就業創業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年作為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其就業創業狀況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然而,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青年在就業創業道路上步履維艱。這背后既有經濟轉型期的客觀因素,更折射出城市在構建青年就業創業生態上的短板。
因此,打造一個真正讓青年“能就業、敢創業、易興業”的友好型城市,已成為影響城市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變量。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轉變角色定位,從以優惠政策和短期引才為主的“筑巢引鳳”思維,升級為與青年共謀發展、共擔責任、共享成果的“城市合伙人”思維。推動形成涵蓋就業支持、創業扶助、生活保障、文化包容與價值認同的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生態,讓青年能夠在城市真正扎根成長,并愿意將個人前途與城市未來緊密相連。
建設適合青年就業創業的友好型城市,需要形成從“就業銜接”到“創業扶持”、再到“安居樂業”的完整支持鏈條。首先,要打通從校園到職場的通道,聯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將實習實踐常態化、制度化,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就能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并配套專業化的職業規劃指導,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青年提供個性化的職業測評和發展建議,減少求職的盲目性和挫敗感。其次,構建鼓勵創新、包容試錯的創業支持體系,在前期為青年對接創業項目和行業需求,提供低成本場地、專業導師和啟動資金,在后期完善創業失敗保護機制,通過債務減免、二次創業扶持等措施,讓青年能夠重新出發、持續探索。同時,還需完善生活配套,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優化交通網絡,提升公共文化、體育、休閑設施供給,讓青年既能立足城市發展,又能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
打造適合青年就業創業的友好型城市,應使其不僅是發展成果的共享者,更是城市建設的共同創造者。為此,可建立常態化的青年議事與協商渠道,在涉及青年利益的重大決策出臺前,引入“青年影響評估”環節,確保青年聲音直達決策層并得到回應。同時,鼓勵青年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與社區營造,賦予其在設計、策劃、公益志愿等領域的實際職能,讓青年以創意和行動參與城市建設,從而在共建過程中形成更強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作者:馬金祥,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組織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