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聽取意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了解民心、匯聚民智的重要途徑。忠言逆耳利于行。黨員干部既要善聽意見,更要樂聞“異見”,在兼聽中明辨方向,在納諫中凝聚力量。
“異”見可貴,未必悅耳。“異見”之所以異,是相對千篇一律的“贊同”而言,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表達的觀點不同、發出的聲音不同,有時甚至針鋒相對、批評反對。現實中,一些黨員干部面對與自身認知、工作設想不同的“異見”時,存在抵觸情緒或出現選擇性傾聽。有的缺乏胸襟和勇氣,不愿聽取異聲、接納“異見”;有的害怕“異見”產生分歧,不善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有的甚至將“異見”簡單歸為不和諧音,視為異己者和對立面。出現這種現象,根源在于個別黨員干部缺乏聞過則喜、知過即改的政治自覺和從諫如流、擇善而從的政治胸襟,本質上是黨性修養的缺失、宗旨意識的弱化以及政績觀、權力觀的錯位。
事實上,“異見”并非雜音噪聲,更非“洪水猛獸”,而是破解難題、防范風險的清醒劑和預警器,推動認知迭代、完善決策的磨刀石和金鑰匙。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群眾訴求多元復雜。黨員干部在政策制定、工作推進過程中,由于視角、經歷等限制,難免會有考慮不周全之處。此時,“異見”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工作中的短板與漏洞。要善于從“異見”中發現問題,透過“異見”深挖問題根源,結合“異見”推動問題解決,把聽取“異見”的過程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行動,把研究“異見”的過程轉化為改進工作作風和提升工作質效的具體實踐。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黨員干部既要胸懷格局容得下“異見”,也要提升辨別能力理得清“異見”,更要拿出行動用得好“異見”。對于合理的“異見”,要虛心采納、積極改進;對于片面的“異見”,要耐心解釋、做好引導;對于錯誤的“異見”,要敢于糾正、明辨是非,真正激活“異見”價值。同時,要暢通意見征集渠道,對“異見”及時回應、認真研判、合理吸納,使其成為優化政策、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支撐,真正使每一項決策更契合實際、符合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