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國慶假期,在內蒙古的田間地頭,一幕別開生面的圖景在網絡上火出圈:一輛輛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駕車排成長龍停靠在公路邊,游客們下車拎袋、躬身入田,沉浸式體驗“撿土豆”的樂趣。一時間,“土豆獵人”成了這個假期最生動的文旅注腳。這場意外走紅的民間體驗,不僅給游客帶來了歡樂,更折射出大眾旅游需求的深刻變遷,為地方文旅發展提供了值得深思的新啟示。
這場 “撿土豆” 熱潮,源于當地農民在土豆收獲季的日常場景。機械收割后,田間地頭,常會遺落一些個頭較小的土豆。因個頭小賣不上價錢,人工撿拾成本高,農民往往選擇放棄。然而,這些“漏網之魚”,卻在今秋意外成為游客眼中的“寶藏”。游客在體驗勞作樂趣的同時,客觀上減少了農產品浪費,為旅途增添了獨特記憶,實現了農民與游客的雙贏。

“撿土豆比逛景區還上癮”,“本想來看草原,卻在土豆地里撿到天黑!”“撿完了土豆撿蘿卜,來內蒙古旅游,收獲的是滿滿的童年回憶……”網友們一句句樸素的感嘆,道出了城市人群對真實、自然體驗的深切渴望。在鋼筋水泥構筑的都市叢林中,人們與土地的聯系日漸疏離。而親手從泥土中翻找土豆的過程,不僅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收獲成就感,也讓成年人重拾久違的質樸與親近。這種源自土地的“治愈力”,遠非城市娛樂項目所能替代。從沿海的“趕海”拾貝,到北方的“趕土”挖土豆,本質上都是人們對“收獲”的向往,對自然的回歸,更是深植于中國人血脈中的土地情結。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自發的狂歡沒有止于“一時熱鬧”。內蒙古當地文旅部門迅速響應,化“流量”為“留量”: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推出包含土豆撿拾點位與瑪瑙尋寶區的“尋寶攻略”,并附上安全提示;太仆寺旗則發布了4條“撿土豆” 主題路線,將這一民間自發活動轉化為規范、可推廣的文旅產品。
從 “被動圍觀” 到 “主動引導” ,這一轉變體現了文旅服務的敏銳與靈活。事實證明,真正的文旅吸引力,未必在于名山大川或宏大建筑,而在于那些能夠激發深度互動、承載情感價值的真實場景。內蒙古“撿土豆”的走紅,正是因為它摒棄了刻意的包裝與商業套路,以最本真的煙火氣,實現了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聯結。

當然,熱潮之下也需理性。在享受“趕土”之樂的同時,“提前征得農戶同意”“不破壞未收作物”等文明共識不可或缺。唯有建立在尊重與規范基礎上的體驗,才能長久延續。
土地孕育著豐收,也孕育著希望。這場“撿土豆” 熱潮,看似偶然,實則揭示了文旅發展中的必然方向——其未來,深植于腳下的土地,根植于大眾的真實需求,蘊藏于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創新。期待更多地方能從這份“土豆經驗”中汲取智慧,挖掘身邊的特色資源,讓更多人在親近自然、感受生活中,收獲實實在在的快樂與溫暖,讓文旅之花在廣袤大地上綻放出更多溫暖而真實的光彩。(潘 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