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眉山、遂寧將事業單位考編年齡放寬至本科 38歲、研究生43歲,上海將執法類公務員報考年齡放寬至38歲,多地調整考編年齡限制的舉措,不僅為眾多求職者打開了職業新通道,更向社會傳遞出轉變用人觀念的積極信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曾幾何時,35 歲門檻是橫在求職者面前的一道無形墻。不少大齡求職者手握多年工作經驗、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卻因出生日期“差幾天”被擋在考場外;而年輕人為搶占“黃金報考期”,陷入“畢業即備考”的內卷,甚至放棄職業積累專攻考試。如此,既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又加劇了社會層面的年齡焦慮。
此次多地放寬招考年齡限制、拓寬報考范圍,其意義不言而喻:對用人單位來說,打破年齡門檻,可以為基層治理、專業技術等崗位吸納更多“帶經驗入場”的成熟人才,減少 “招進來再培養”的資源消耗和時間成本;對社會而言,地方公務員與事業單位招錄率先打破年齡限制,傳遞出“年齡不是標尺,能力才是準繩”的鮮明導向,也有助于引導企業等用人單位重新審視招聘年齡要求,為消解就業歧視、構建包容就業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當然,考編年齡放寬不能止步于“松綁”,還需配套措施保駕護航。一方面,要避免新的“一刀切”,比如對高強度體力崗位可保留合理年齡區間,對科研、管理等崗位可進一步放開限制,讓政策更精準;另一方面,需完善大齡公職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避免“進門易、晉升難”的新困境。
考編年齡調整是人才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當每個年齡段的勞動者都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僅能釋放更多人的職業潛能,更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期待這股改革之風吹向更多行業,讓“憑實力說話” 成為職場共識,讓每一份努力都不被年齡所限。(袁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