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一畝土地產出相當于十畝大田收益。近兩年,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通過國際農業博覽園項目建設,應用新設備,輸出新技術,引領帶動種植效益大幅提升。
該項目總投資8.9億元,占地面積5.5萬畝。其中占地524畝的核心區主要展示多種新型大棚、種植設施設備及栽培技術,已建成大數據智慧中心、10棟高端棉被拱棚、4萬平方米高標準智能玻璃溫室大棚、10棟國際日光溫室大棚和40畝新型材料拱棚,并配置了先進種植管理設備,主要種植草莓、西瓜、網紋蜜瓜等各類果蔬。
園區負責人張中介紹說,高標準智能大棚目前引進20多種果蔬作物,采用水肥一體化及精準灌溉技術,肥料用量相比傳統大田可節省58%,年畝均用水量可降低到100立方米以下。通過智能化設備自動調控棚內溫度濕度,可大幅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從而減少農藥用量。而且,園區首次運用了自主研發的多藤掛果種植綜合技術,并配合“以菌治菌”無公害土壤處理技術,相較傳統種植模式能提高近一倍的產量,果蔬品質和口感也得到明顯改進。
“多藤掛果種植即讓一株作物保留兩到三個側枝,通過提高掛果率增加產量。”張中說,“傳統種植果蔬為了保證營養集中供應,一般都會去除側枝只保留主莖干。多藤掛果增加側枝,會對種植管理,包括光、溫、水、肥的精準調控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園區建設的帶動下,周邊村民一方面可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另一方面可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同時,園區通過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育苗、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并與村集體共建“試驗田”,形成緊密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當地種植效益不斷提升。據介紹,園區每畝土地平均流轉價格為1500元,按照戶均30畝地計算,農戶土地流轉年收入可達約4.5萬元。
巴音寶力格鎮三支渠村村民王巧鳳家有22畝地,之前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現在已經全部流轉給了園區,“既省心省力,又不用擔心種地受災。”流轉土地后,王巧鳳還成為園區的長期職工。“除了每年固定的流轉收入,每月還能領到4500元工資。”王巧鳳說。
今年,園區還創新推出“種下石榴樹,開出團結花”認養活動以及共享菜園項目。其中石榴樹認養通過定期組織認養人參與石榴樹養護知識講座、石榴文化交流活動等,為各民族認養人之間交流交融搭建平臺。共享菜園則通過提供免費菜園和統一管理服務,回饋公共服務群體,增進民族團結。(常力強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