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第一縷陽光掠過毛烏素沙地邊緣,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巴彥呼日呼嘎查的草原排球場上已是一派火熱:大人墊球、扣殺,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孩子追逐、跳躍,笑聲隨草浪起伏。14天“草原村排”文明實踐夏令營,把排球網織成文明網,把歡笑聲匯成振興曲,更把黨的創新理論送到牧民心坎上。

圖為嘎查“草原村排”文明實踐夏令營訓練現場
一場“草原村排”,激活文明實踐“一池春水”
“過去冬天喝酒、夏天打牌,現在天天盼著太陽不落,好打排球!”53歲的牧民朝格吉樂腦日布把羊鞭換成排球,墊球高度穩超2米。今年,嘎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旗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首次把“排球體育+文明培育”嵌入牧區生產生活:旗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駐村14天,早晚兩練、分層教學,讓53名牧民從零基礎到能組織6人制對抗賽;同步開設“兒童排球啟蒙營”,把12名學齡前兒童納入“大手拉小手”梯隊,草原第一次有了“親子排球隊”。

圖為嘎查“草原村排”文明實踐夏令營訓練現場
“排球是媒介,文明是內核。”嘎查黨支部書記蘇日塔拉圖介紹,訓練間隙的“圍爐茶話”把課堂搬到排球場,用“排球術語”講移風易俗:一傳“接好球”比喻“傳承好家風”,二傳“穩到位”比喻“彩禮要適度”,扣殺“得分”比喻“紅白事簡辦”……14天形成“文明積分榜”,累計為26戶牧民抵扣積分1200分,兌換成草原書屋新書、太陽能路燈等實物,讓“文明”看得見、摸得著、算得清。

圖為巴彥呼日呼嘎查黨支部書記講移風易俗培訓
一次“雙向奔赴”,讓草原孩子擁有“城市級”暑假
“排球讓我第一次覺得,嘎查比城里還好玩!”12歲的烏日娜把暑假作業帶到球場,完成“垃圾分類”實踐打卡。來自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的3名返鄉大學生,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設計成“沉浸式”闖關:用廢舊排球網改裝“排球垃圾桶”,小朋友投中不同顏色垃圾袋即可得分;把“牧民大講堂”搬到星空下,用蒙漢雙語講“三千孤兒入內蒙”故事,讓孩子們在聽故事中學會“感恩”“團結”。14天累計開展“垃圾分類小游戲”21場,輻射周邊3個嘎查32余名兒童,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片草原”。

圖為嘎查返鄉大學生帶領未成年人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一張“振興藍圖”,催生“回流效應”
“草原村排”閉營那天,北京寫字樓里的程序員其其格把年假拆成三段,只為回鄉打一場“晚霞場”;呼和浩特讀大二的斯慶花把家教時間調到清晨,傍晚準時回嘎查當“學生教練”;就連在旗里開燒烤店的巴雅爾也把攤位提前收攤,趕回村里“補位”——他們說的同一句話是:“最后能跟大家一起打比賽,才算沒白回來。”

圖為嘎查“草原村排”閉營當天的比賽現場
如今,排球網像一條會呼吸的“哈達”,把外出的人重新系在草原。鄰里之間因為一場墊球、一次救險而擊掌相慶,過去“各忙各的牧場”變成“約好一起練球”;過去“過年才回來”變成“周末就想回”。全旗首個“草原村排”志愿隊順勢成立,16名返鄉青年登記在冊,自帶裝備、自編教程,約定把“流量”變“留量”,把“回鄉打一場”升級為“回鄉干一年”——一張振興藍圖,正在排球起跳的瞬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力描摹。(楠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