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WAFI)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展廳內,商都縣有機藜麥米堆塑成的“高原小塔”泛著瑩潤光澤,亞麻籽油在玻璃瓶中折射出琥珀般的暖光,馬鈴薯鮮醋旁陳列的高原土豆標本還帶著泥土的微涼……這是商都縣“農字號”軍團首次亮相世界農業科技盛會。
商都縣位于內蒙古高原的冷涼腹地,晝夜溫差是自然饋贈的“調味師”,充足日照是作物生長的“能量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出藜麥、馬鈴薯、胡麻等帶著“高原基因”的作物。商都縣此次參展的10余類產品,每一款都是“持證上崗”:有機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的標簽貼在包裝上,掃碼溯源的二維碼則像一張“成長日記”,點開便能看見藜麥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胡麻籽如何在低溫壓榨下保留營養等細節。
“您嘗嘗這醋,是用新鮮土豆固態發酵的,沒有添加一滴水。”平谷消費幫扶中心的工作人員遞出試飲杯,琥珀色的醋液入口,先是微酸,而后漫開的是土豆的清甜。這番推介讓8家國內外企業當場拋出“橄欖枝”,初步敲定合作意向。誰能想到,幾年前,商都縣的農產品還在賣原料——土豆按斤論價,胡麻籽堆在糧囤里等著收購;如今,靠著品牌賦能,一斤有機藜麥的價格翻了三倍,農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起來,“種莊稼也能種出國際范”成了當地農戶的新口頭禪。
商都縣農產品的“世界首秀”,背后藏著京蒙協作的“橋梁密碼”。平谷區與商都縣攜手建起的消費幫扶中心,是商都縣農產品走出草原的“出海碼頭”:線上,商都特產館在電商平臺開門迎客,直播鏡頭里的田間采收場景圈粉無數;線下,北京的社區直銷點、商超專柜連成網,機關食堂的訂單讓農產品端上更多首都市民的餐桌。今年以來,這條銷售鏈已讓商都縣農產品在京銷售額突破2億元,帶動2000余農戶增收。為破解倉儲物流貴的難題,兩地正在探索共享前置倉模式,未來借著平谷馬坊物流高地和中歐班列的東風,草原特產有望更快叩響國際市場的大門。
協作不止于“帶貨”,更在于“造血”。平谷區帶著農業科技的“金鑰匙”走進商都:專家團隊蹲在田間教授節水灌溉、土壤改良,讓每一寸土地都能產出好糧;本地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結對,共建標準化種植基地,從選種到采收都有“金標準”;平谷“中國桃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品牌影響力,也成了商都縣農產品的“加分項”——納入“平谷好物”矩陣后,更多消費者記住了“來自內蒙古的好味道”。
從草原田間到世界展臺,商都縣農產品的“破圈”之路,是京蒙協作的生動注腳。當藜麥米的清香、醋液的醇香在世界農業科技大會上贏得掌聲,這不僅是對一份農產品的認可,更是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期許——未來,借著農業科技的東風,商都縣的更多“土特產”將變成富民強縣的“金招牌”,讓草原的味道飄得更遠,讓鄉村振興的路子走得更寬。(李璟 穆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