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30集評書《紅色承平寧》在“喜馬拉雅”與中國曲藝網同步上線,引發良好社會反響,多家媒體紛紛報道。這部講述寧城地區抗日歷史的作品,播講者正是今年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項目“林西評書”的代表性傳承人蔣得水。
“林西評書”歷史悠久,鼻祖是百余年前從河北承德來到林西的老藝人張企千,他憑借播講傳統文學名著廣受喜愛。蔣得水作為張氏評書傳承人中的重要代表,在繼承傳統播講藝術的基礎上,開辟了以紅色題材為主的播講路徑,長期活躍于林西城鄉舞臺。不僅如此,他還開辦曲藝培訓班作為“林西評書”傳承基地,已在小學生中培養出10多名傳承人。
在赤峰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除了“林西評書”,還孕育出豐富的曲藝形式,“胡仁烏力格爾”便是其中之一。“烏力格爾”是蒙古語,意為“說書”,民間俗稱“蒙古書”“蒙古琴書”。而“胡仁烏力格爾”則是以蒙古語說唱故事,用四胡伴奏的曲藝形式,演唱之人被稱為“胡爾奇”。目前,在阿魯科爾沁旗有大批傳承人學習此藝,流傳下來的“胡爾奇”說唱本子達500余部。“胡仁烏力格爾”于2013年4月入選第三批赤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1月又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名錄。
同為蒙古族曲藝曲種的“好來寶”,由一人或多人用四胡等樂器自伴奏,以蒙古語說唱表演,因唱詞各句首音節諧韻,漢語又稱“聯頭韻”。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12世紀的“烏力格爾”。而流行于19世紀內蒙古東部的“胡仁烏力格爾”則進一步推動其形成,蒙古族說唱藝人融合“胡仁烏力格爾”開篇曲調、英雄史詩敘事方法與漢語章回小說道白,創作出“好來寶”。它最初流傳于科爾沁、喀喇沁一帶,后遍及整個內蒙古,2013年4月入選第三批赤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更早的蒙古族曲藝形式是“岱日拉查”,在蒙古族文字產生前便因語言交流而生。“岱日”意為“攻擊”“對攻”,“岱日拉查”通過說唱者的機敏思維與高超辯術展現口才,以智慧“擊敗”對手,是即興娛樂方式,樸素中見雅趣。它在巴林右旗查干諾爾、益和諾爾等地普及最廣,深受牧區民眾喜愛,2009年2月入選第一批赤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又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些曲藝形式,共同構成了赤峰多元且厚重的非遺文化圖景,在傳承中煥發著持久活力。(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