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從來都不是小事,一端連著母親安危,一端連著新生命的健康成長,不該被當作兒戲。甘肅某高校女大學生在宿舍獨自生產的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不應被簡單歸結為個人行為失范,而是社會支持體系存在缺口的集中顯現。
在這起事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孤立無援,更是系統性支持體系的缺失:性教育的形式化、高校健康管理機制的滯后、心理支持渠道的不暢通,共同將當事人推向了獨自應對危機的境地。她的“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對可能遭遇的偏見、指責甚至處罰的恐懼。
調查顯示,我國僅有不到半數青少年接受過較為全面的性教育。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對避孕、懷孕與性傳播疾病缺乏必要認知,面對相關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高校作為青年群體高度集中的地方,其健康支持體系卻時常停留在表面,缺乏對突發健康危機的預警與干預機制。
當然,強調制度與環境的責任,并不否認個體選擇的重要性。作為成年人,何時生育屬于個人自由,但前提是是否做好充分準備。此次事件當事人顯然準備不足,而“無準備的生育”折射出的是對生育責任的認識模糊。
當我們討論此事件時,不能只停留在驚訝,更應當警醒,針對剛成年的大學生群體,必要的性教育與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課程。
要防止類似事件重演,必須在多維度同步發力:學校要將性教育納入必修體系,既系統講授生理與防護知識,更要培養責任意識;同時建設包容、保密、專業的健康咨詢渠道,讓學生遇事能第一時間得到指引。家庭教育應打破關于性與生殖健康的談話禁忌,使正確觀念從小扎根。社會層面要營造更開放包容的氛圍,減少對意外懷孕者的歧視,鼓勵及時求助與規范處置。無論是女生還是男生,都應在教育中學會自尊自愛、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并樹立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每一起類似事件,都是對社會支持體系的一次警醒。我們期望建立更完善、更具包容性的青年健康支持體系,讓每個年輕人在遭遇困難時可以勇敢求助,而不是在沉默中獨自承擔風險。這不僅關乎個體處境的改善,更關乎如何守護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于永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