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都縣小海子鎮河柳村,只要提到村醫桂生喜,眾人都會紛紛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地說:“那可真是個好醫生,簡直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吶!”
40多年來,桂生喜在行醫的道路上櫛風沐雨,鄉間小道、廣袤田邊、患者家中……處處都印刻著他的足跡。他平均每年巡診多達2000次,為鄉親們看病送藥,積極宣講衛生健康知識,也正因如此,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流動“120”。
桂生喜現年63歲,是地地道道的河柳村人。令人惋惜的是,他小時候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病愈后留下了右腿殘疾的后遺癥,至今走路仍一瘸一拐,這殘疾伴隨了他一生。
或許正是因為自己曾患病卻沒能得到及時治療,才落下這般后遺癥,這讓他痛心不已,于是暗暗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醫生,為鄉親們祛除病痛。
高中畢業后,他便前往十八頃鎮醫院拜師學藝,在佘有山院長耐心的幫助與悉心的傳承下,再加上自身的勤學苦練,他基本上掌握了常見疾病和多發病的診療技術。
此后,桂生喜又到商都縣人民醫院進修了三年,于1982年回到村里,正式開啟了村醫生涯。
河柳村位于小海子鎮西南部,常住人口有137戶,共計280多口人。村里的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婦孺,而這些人最擔憂、最害怕的就是生病遭災。
為了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桂生喜不辭辛勞,挨家挨戶地進行摸底調查,將相關信息詳細統計,一戶不漏地為村民建立起健康檔案。這些檔案信息完備、存放規范,查閱起來一目了然。
哪家大人外出打工了,小孩生了什么病,哪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用什么藥,桂生喜都清清楚楚地寫在本子上,更記在心里。
為了方便聯系,他給每戶村民都開通了24小時電話熱線,還建立了微信群。只要哪家有需求,一個電話或者一條微信,他便能隨叫隨到。40多年的時光里,桂醫生每天巡診的次數數不勝數,光是自行車就換了一茬又一茬,還騎壞了兩輛摩托車,如今又換成了電動代步小汽車,每日風里來雨里去,一心只為鄉親們服務。
桂生喜從醫40多年如一日,時刻銘記“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誓言。從踏入醫學殿堂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所肩負的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他始終秉持“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想法,以此來指導和告誡自己。身為醫生,他不僅致力于解除患者身體上的病痛,還格外關心病人的心理需求。
村民劉海英今年52歲,在2017年患上腦梗后癱瘓在床。桂生喜多次上門,不僅為她提供了合理的治療方案,還用心做起了她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給她講解合理用藥、科學飲食、適當鍛煉以及增強戰勝疾病信心等知識,甚至親自為她在家里制作鍛煉工具,鼓勵她天天堅持功能鍛煉。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多堅持不懈的鍛煉,如今劉海英恢復得十分理想,語言清晰,走路自如,生活基本能夠自理。每每提及此事,患者滿懷感激,村民們也紛紛點贊。
還有一戶人家,夫妻二人因身患殘疾而喪失了勞動能力,既無法種田,也做不好副業,家庭生活頗為拮據。前些時候,妻子患上了重感冒,肺部重度感染,嘴唇發紫,呼吸困難,是桂生喜忙前忙后,為她輸液、打針、送藥。經過十多天的精心治療,患者的病情終于有所好轉,可醫藥費在報銷之后仍欠費600多元,又是桂生喜自掏腰包補貼了這家人,這讓妻子感激得不知說什么才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盡我所能,為鄉親們提供一些幫助,做鄉親們永遠的‘120’。”桂生喜說道。
從最初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到如今把守護群眾健康當作畢生追求,桂生喜的這一信念從未改變,始終熠熠生輝,溫暖著河柳村的每一位村民。(孫國俊 鮑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