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個世界糧食日之際,我們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一幅嚴峻的圖景在眼前展開:地區沖突、極端天氣、經濟沖擊等多重危機交織,全球糧食安全持續惡化,數以億計的人口仍在饑餓中掙扎。如何破解饑餓的挑戰,確保“人人有飯吃”,是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也是這個時代的重大課題。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始終將解決本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作為頭等大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產出約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成功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在此基礎上,中國高度關注全球糧食安全挑戰,近年來持續向遭受自然災害和人道危機的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積極分享農業發展的寶貴經驗與實用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自身糧食生產能力。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在世界糧食安全的版圖上,書寫著充滿溫度的中國故事。
這份中國貢獻,源自凝聚共識的擔當。糧食安全是全球發展倡議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中國積極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在二十國集團、中非合作論壇、中拉農業部長論壇等國際場合,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呼吁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暢通,不讓貿易壁壘成為饑餓的“幫兇”。從《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漁業合作南京共識》到《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一份份凝聚共識的合作文件,呼吁國際社會從“各自為戰”走向“協同作戰”,共同筑牢抵御糧食危機的堤壩。
這份中國貢獻,體現于授人以漁的理念。中國不僅為面臨燃眉之急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更致力于通過技術合作與知識分享,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糧食生產的“造血”能力。在南非、盧旺達,來自中國的菌草技術,成為當地百姓口中的“致富草”和“幸福草”,小小的蘑菇撐起了無數家庭擺脫貧困的希望。在布隆迪的田埂上,中國農業專家與當地農民并肩勞作,通過一次次試驗,成功培育出7個最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水稻新品種,實現年均增產2.85萬噸、增收1425萬美元,不僅讓無數家庭的糧倉充實起來,更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本土技術隊伍。
這份中國貢獻,彰顯于科技創新的力量。自2021年9月以來,中國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舉辦了超過300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內容涵蓋從生物技術到糧食產后管理的全鏈條,惠及近150個國家的上萬名政策制定者與農業技術人員。同時,通過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機構的合作,中國將“節糧減損標準體系”“害蟲防治技術”等一批實用型知識成果,通過“云學校”等數字化平臺向全球分享。這不僅是技術的輸出,更是一種發展經驗的真誠分享,幫助更多國家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快。
中國的實踐深刻表明,糧食安全不僅是簡單的物資供予,更是關乎能力建設、技術合作與經驗分享的系統工程。它超越了單向援助的傳統模式,致力于探索一條以發展促安全、以合作謀共贏的路徑。這背后,蘊含著中國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邃思考和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未來的堅定承諾。
世界糧食安全,終究要靠全世界人民攜手守護。中國的努力,正是希望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天下糧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期待,這種以發展為本、以行動為要的合作精神,能匯聚成更磅礴的力量,推動世界早日實現“零饑餓”的目標,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免于饑餓的權利,共享溫飽和發展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