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財經學院校長在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上提到,學校準備補貼外賣丟失的同學,此舉引發(fā)廣泛關注。校長表示,外賣丟了不僅影響同學們吃飯,還影響大家健康快樂的心情,“我們譴責這種行為,但不準備追責這些事情”。學校教育發(fā)展基金會將拿出一筆經費,補貼安慰外賣丟失的同學,“丟了外賣,不能丟了熱愛這個社會的善良”。
據媒體報道,10月13日,廣西財經學院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確有發(fā)放補貼一事,相關工作正在推進。而從學生反映的情況看,不僅外賣問題,包括宿舍電風扇積塵、部分教師“上水課”等問題,都在社交平臺留言區(qū)得到了校長的及時回應。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校長的舉措正是以一種主動的善意寬宥他人的過錯,引導學生超越當下的委屈與憤怒。這是一種高度內向化的美德。然而,當它被采納為應對問題的核心策略時,卻可能模糊行為本身的是非對錯,弱化對外部不當行為的規(guī)訓與制約。
外賣丟失,本質上是一個校園安全管理與治安問題。以往制度化的解決路徑是:問題發(fā)生→追溯根源(加強監(jiān)控、巡查與懲戒)→杜絕再犯。但在當前的補償方案下,邏輯變?yōu)椋簡栴}發(fā)生→學校提供情感與經濟損失補償→化解學生當下的負面情緒。這固然能贏得學生的點贊,卻可能模糊責任主體,讓“犯錯”的人得不到懲戒,也讓原本承擔管理職能的學校安保和其他部門在溫情籠罩下職責被悄然淡化。對受害學生而言,他們追究不當行為、捍衛(wèi)自身財產權的公民意識也可能隨之削弱。
校長與學校的善意值得充分肯定,其直面問題的姿態(tài)是當下許多學校乃至單位所欠缺的。廣西財經學院也提出將安裝“外賣保險柜”的舉措,“補償+預防”雙管齊下,展現出學校在道德感召之后,對制度化解決方案的務實探索。但教育的智慧,不應止步于做一個“好家長”,更要致力于構建一個“好社會”的微縮模型。比“補貼”更復雜、也更根本的,是強化制度,依靠制度與規(guī)則的常態(tài)化運作推動問題解決,同時積極推進共同體建設,讓學生更多參與到外賣取餐的規(guī)范治理中,共同協商制定宿舍公約、外賣管理等方案,培養(yǎng)他們的公共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從“被補償者”成長為“規(guī)則的共同捍衛(wèi)者”,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不僅善良,而且強大、有擔當的未來主人翁。(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