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民生投入已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加大“投資于人”力度的緊迫性不降反增。“投資于人”是一個慢變量,但也是回報期更長的投資。今天在“人”身上的投入,終將轉化為明天發展更深厚的底氣、更持久的動力。
國新辦發布會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引人注目:“十四五”以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占70%以上。更多資金更直接地惠及百姓生活,這不僅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也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的部署緊密呼應。
過去我們談投資,往往聚焦于有形的物質資本,如基礎設施、工業項目。這類“投資于物”的方式見效快、看得見——修一條路就能盤活一個地區,建一個工廠就能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然而,隨著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純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轉向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的發展路徑。而創新與技術進步,歸根結底要靠“人”來實現。正因如此,在繼續優化“投資于物”的同時,要把“投資于人”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民生福祉的提升,才是經濟行穩致遠的內生動力和根本目的。
“投資于人”的核心,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持續增加教育、醫療、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與發展能力,讓每個人都能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實現自我價值。“投資于人”的關鍵,在于解除居民的后顧之憂。民生投入最終要落實到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住房等一個個具體的民生事項上,當人們對未來有穩定良好的預期時,社會創造活力才會充分涌流。
當前,盡管民生投入已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加大“投資于人”力度的緊迫性不降反增。
從社會結構變遷看,人口老齡化加深與“少子化”趨勢并存,對養老保障和醫療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新市民、青年人在住房、教育、就業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原有的民生保障網有待進一步織密筑牢,防止出現新的短板。同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的期待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公共服務體系面臨提質擴容的新挑戰。
從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看,中國經濟正由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帶動,轉向更多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通過民生投入穩定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強化社會保障,有助于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釋放內需潛能。此外,在城市更新、鄉村建設、環境治理等民生短板領域的投資,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將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從促進社會公平的角度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區域、城鄉和不同群體間的公共服務上表現依然明顯。持續優化民生投入結構,將資源更有針對性地投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基層和困難群體,是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未來,民生投入不僅要加大力度,更要提升精度、效能與可持續性。一是推動公共服務從“有”向“優”升級,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重點回應“一老一小”關切,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與質量。二是深化人力資本投資,賦能經濟轉型升級。瞄準產業變革方向,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和終身學習體系,增強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的能力。三是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推動資源更多向鄉村、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體傾斜,切實減輕群眾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負擔。
“投資于人”是一個慢變量,但也是回報期更長的投資。今天在“人”身上的投入,終將轉化為明天發展更深厚的底氣、更持久的動力。(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