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由國家版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在山東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內蒙古展區以“加強版權保護 弘揚北疆文化”為主題,全方位呈現了版權助力北疆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蓬勃活力。
步入內蒙古館,16家版權企業攜200余件精品展品集中亮相,通過實物陳列、多媒體互動與民間文藝展演相結合的方式,生動詮釋了北疆文化的多彩魅力。北疆文化不僅精彩紛呈,更頻頻“出圈”,“圈粉”無數。從傳統民間藝術到文博文創的多元創新,各板塊緊密圍繞“版權激活文化價值”這一主線,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版權故事。
“閱見北疆”主題文創、“歌游內蒙古”文創大禮包、“北疆印記”集章冊……在文博文創版權展區,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旗下的“新華甄選”文創品牌吸引眾多觀眾駐足。“我們圍繞北疆文化內涵打造了‘新華甄選’文創品牌,并研發出系列衍生文創產品,以自主版權開發為根基,形成了一批兼具文化底蘊與市場潛力的優質IP,推動版權成果高效轉化為市場價值。”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新華甄選”文創業務主管徐聞霖介紹。
內蒙古博物院的展品同樣引人注目。富有民族特色、設計精巧且實用的文創產品令人愛不釋手。“這些產品讓文物真正‘活’了起來,拉近了我們與內蒙古的距離,我要把心儀的博物館‘文物’帶回家。”一位來自湖北的游客說。版權賦能,有力激活了文博產業的新生命力。內蒙古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博物院以館藏文物版權為基礎,提煉文物中的經典元素進行創意轉化,推出更加小巧、親民的文博文創產品,目前已開發近4000款產品,累計銷售超過35萬件,實現了文化價值從博物館到日常生活的延伸。
在媒體資源版權展區,“歌從草原來”“黃河魂”“關東紅葉”等精品節目,展現了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在深度挖掘版權內容價值、拓展版權交易市場方面的新動力;在數字出版和電子出版物版權展區,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數字文化音像出版社推出的“藍色草原”“民樂中國”等數字平臺集中亮相,“文化+科技”雙輪驅動,展示了內蒙古在數字出版時代探索文化傳播的創新成果;在舞臺表演版權展區,內蒙古藝術劇院以視頻方式生動展現該院構建“四位一體”版權保護模式、開發六大類文創衍生品的實踐過程,形成“內容生產—版權運營—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機制。
展館現場,馬頭琴、呼麥等表演,以及鄂溫克族傳統手工藝品“太陽花”的制作演示和互動教學,讓北疆文化在更加生動的表達中綻放光彩,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內蒙古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鄉’的美譽,深厚的文化積淀如一條彩帶,串聯起文化旅游、民俗風情與特色品牌,向人們講述著這片土地的多彩故事。”來自廣東的參觀者于魏東感慨道。
近年來,內蒙古將版權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統籌推進,堅持依法保護、服務產業發展,持續打造版權創造、運用、保護、服務、管理全鏈條,奮力譜寫版權強區建設新篇章。“十四五”期間,全區版權作品登記數量年增長率持續保持在60%,各行業積極推動版權產業與文旅、非遺、科技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登記確權—轉換運用—市場拓展”的全鏈條發展模式,版權產業增加值達541億元,版權進出口貿易額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區已登記保護2.7萬余件優秀民間文藝作品,擁有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2個、版權示范單位7個、版權示范園區3個、十大著作權人2個,建立版權服務工作站159個,實現版權保護全覆蓋。全區上下“尊重創新、保護版權”的氛圍日益濃厚,為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白蓮 馬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