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運送、篩選、清洗……在達茂旗小文公鄉腮林村,一顆顆甜糯玉米,正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開啟從標準化種植到工廠精深加工,再到訂單式直供南方市場的極速“鎖鮮計劃”。
十月,達茂旗的土地上依舊忙碌,走進腮林村的甜糯玉米收割現場,沉甸甸的玉米棒掛滿秸稈,飽滿的果實透著豐收的喜悅。工作人員駕駛著收割機和運輸車輛在田間來回穿梭,將成排的玉米植株連稈帶穗同時卷入,摘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不一會兒,玉米便裝滿了運輸車。“今年是第一年開始種植生產,種了1600多畝甜糯玉米,產值大概在500萬棒。玉米進行加工銷售,秸稈也打成青儲銷售了。”內蒙古澎湃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鵬東說。

跟隨運輸車,記者來到小文公玉灃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還未走進車間便聞到了新鮮的玉米味,車間內機聲隆隆,剛剛還在田間的甜糯玉米經過清洗、蒸煮、滅菌等一道道工序,化身為開袋即食的真空玉米、速凍玉米等產品,實現了從“論斤賣”到“論個賣”的跨越。小小的玉米,在工廠里完成了它的“增值”之旅。
“我們這里的玉米都是有前期訂單的,銷往四川、云南、湖南等地方。”張鵬東說,這些千里之外的訂單,讓怎么種、種多少都有了明確的計劃,徹底消除了“谷賤傷農”的市場風險。冷鏈運輸將滿載著希望的甜糯玉米,從北方村莊送到南方餐桌,構建起一條穩固的“產供銷”之路。
在生產車間記者還了解到,這里的工人都是周邊村莊的農戶,“我們以前就是靠傳統種植業有點收入,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下幾個錢?,F在不一樣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建了玉米加工廠,我們年底能分紅,還能到工廠上班拿工資,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剛“下班”的村民趙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

面對過去村民“單打獨斗”、產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的困境,腮林村黨支部主動擔當,引進了專業的農業企業。2024年9月,腮林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內蒙古澎湃實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達茂旗小文公玉灃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項目建設有鮮食、速凍玉米加工車間,速凍冷藏庫。在增加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按照鮮食速凍玉米加工廠年產3000萬棒計算,可帶動村民種植甜玉米約10000畝,較普通玉米每畝增收1000元,帶動300多人,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并在甜玉米加工時段(約70~80天)可帶動就業80~120人,人均增收12000元左右。”統一種植、統一收割、統一管理銷售,通過統種模式,讓企業有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農戶也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小文公鄉腮林村黨支部書記付云秀說,“我們想讓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紅利,讓村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起來。”
甜糯玉米的“增值”之旅,是腮林村在黨建引領下,探索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實踐。未來,合作社將繼續擴大規模,深化產品研發,以甜糯玉米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格局,繪就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