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體驗撿拾土豆。
金秋十月,正是多倫縣數十萬畝馬鈴薯喜獲豐收的季節。與往年不同的是,這片金色田野上多了一道鮮活的風景線,一輛輛自駕車在廣袤的田野旁停下,游客們在田壟間拾撿散落的土豆,歡聲笑語與秋日暖陽交織,勾勒出一幅“人在田埂走,薯香伴風來”的生動圖景。這場由游客自發開啟的“撿土豆”活動,經短視頻平臺傳播,意外點燃“多倫土豆撿拾游”熱潮,更為多倫縣乃至整個內蒙古的秋日旅游市場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
游客無心插柳,隨手一拍帶火“撿土豆”。“多倫撿土豆”的出圈來自游客的真實體驗分享。在短視頻平臺上,游客們記錄下帶著孩子在田壟間撿拾機械遺漏馬鈴薯的歡樂場景,配以“體驗收獲快樂”“孩子親近土地的好機會”等生動文案,展現了草原田野的壯美風光和親子互動的溫馨畫面,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分享瞬間點燃了網友的熱情,大家紛紛留言,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隨后,“多倫撿土豆”話題持續發酵,迅速成為網絡熱門話題,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希望親身體驗這份“撿漏”樂趣,感受土地豐收的喜悅。
文旅順勢而為,從“意外”到“特色產品”。面對突如其來的旅游熱潮,多倫縣文旅部門迅速反應,堅持“引導不干預、規范不限制”原則,將“偶然現象”轉化為“發展機遇”。當地政府靠前服務,工作人員主動為游客提供鏟子、手套、袋子和熱奶茶等物資,讓游客感受到多倫人民的熱情好客。同時,針對游客集中前來撿拾土豆的情況及時給予回應,明確活動性質,說明游客撿拾的是農戶秋收后主動放棄的土豆,所有行為均獲得農戶同意,并規范車輛停放,確保不影響主干道交通。在此基礎上,多倫縣文體旅游廣電局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將“撿土豆”熱潮與現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推出西干溝鄉、蔡木山鄉、灤源鎮等7個核心撿薯點位及3個瑪瑙撿拾區,設計“瑪瑙山地質探秘+土豆田拾趣+草原風光體驗”一體化線路,將地質探索、農事體驗與生態觀光有機結合。為確保活動可持續,同步推出《文明撿薯公約》,明確“先打招呼再下地、不踩莊稼不浪費、規范停車不占道”等注意事項,引導游客文明參與“撿土豆”活動,確保活動安全有序。
農旅深度融合,小土豆撬動鄉村振興新動能。多倫縣“土豆撿拾游”的迅速走紅,并非簡單的網絡熱度現象,而是當地農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這一模式成功將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旅游消費需求有機結合,通過“小切口”激活“大產業”,展現了農旅融合的深層價值。它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將農機遺漏的土豆與秋收后農閑期轉化為特色旅游資源,讓“邊角料”產生新價值,為解決農閑期資源閑置問題提供新思路。它更精準契合城市游客對參與性、沉浸式鄉村體驗的旺盛需求,通過親手拾薯、感受豐收的鮮活場景,讓游客感受親手收獲的樂趣與勞動的滿足感,推動農業從單純的生產功能向體驗經濟延伸,讓鄉村旅游從觀光式瀏覽轉向沉浸式參與。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相較于傳統旅游營銷,這場熱潮的火爆是靠游客自發分享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走紅,通過社交媒體裂變式傳播,形成強大引流效應。#多倫撿土豆#話題在短視頻平臺迅速發酵,播放量突破1億次,實現了“零成本、高轉化”的傳播效果。
這場“政府搭臺、游客唱戲、農民受益”的協同實踐,讓“撿土豆”從零散行為升級為多倫縣特色旅游IP,生動詮釋了農旅融合的無限可能。它不僅是多倫縣敏銳捕捉市場機遇,成功將閑置的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吸引力的有益實踐,為各地鄉村旅游創新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樣本,更是讓農業突破傳統的種植功能,延伸出豐富的體驗價值,真正實現了農旅融合的創新發展。
(趙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