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深秋的氣溫逐漸降低,北方寒潮臨近,候鳥南遷的“旅途”正式開啟。連日來,阿拉善盟阿拉善高新區、示范區黃河沿岸迎來了候鳥遷徙季,在該地黃河沿岸的濕地間,各類候鳥陸續集結,為秋日的戈壁添上了無限靈動和生機。

廣袤草甸與水域間,眾多鳥類或翔于空,或棲于地,盡顯自然生機與和諧。 魏玉鑫攝
10月17日,記者在阿拉善高新區、示范區巴彥木仁蘇木黃河沿岸的灘涂濕地看到,成群的候鳥集結于此,它們時而結隊翱翔藍天,時而在水面悠然棲息、低頭覓食,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喚醒了寂靜的戈壁,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記者現場觀測,此間停歇的候鳥種類豐富,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頭鶴、黑鸛等珍稀物種,以及天鵝、灰鶴、蒼鷺、白琵鷺、綠頭鴨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赤麻鴨,在淺水域中悠然佇立。魏玉鑫攝
巴彥木仁蘇木地處黃河之濱,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節點。豐富的水源和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使其不僅是候鳥長途跋涉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補給站”,更是它們繁衍生息的“搖籃”。每年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只候鳥來此停歇補給,更有不少物種選擇在此筑巢安家,讓這片濕地從一個熱鬧的“候鳥集市”,升華為一個充滿生機的“生命樂園”。

濕地草灘上,赤麻鴨與灰鶴等鳥類悠然棲息,構成一幅靈動的自然生態圖景。魏玉鑫攝
“近年來,這里的濕地鳥類數量明顯增多,尤其是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成為觀鳥愛好者和攝影師的‘天堂’。我從2013年開始對鳥類的拍攝,從這幾年拍攝的情況來看,每年巴彥木仁的野鳥種群數量在逐漸加大,新發現的種類也多了。過去最早期拍的時候,像國家一級的也就4種,現在已經達到6種了,尤其在種群數量上,也逐漸多了,過去一個種群也就幾十只,現在有的種群達到上千只了。”巴彥木仁蘇木攝影愛好者杜軍成說。

一群灰鶴在濕地水域中或立或動,與開闊的自然景致相映成趣。魏玉鑫攝
候鳥種群數量與種類的增長,是阿拉善高新區、示范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有力見證。近年來,阿拉善高新區、示范區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通過實施濕地修復、植被恢復等一系列綜合治理工程,并加強巡護管理、打擊盜獵等舉措,為候鳥營造了一個安全、適宜的棲息環境。如今,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正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圖景,見證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扎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