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封山育林、禁牧等政策的持續推進,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蛻變為生物多樣性“寶庫”,森林覆蓋率從建區時的31.6%躍升至57.3%,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穩定“定居”,巖羊種群從1.6萬只增至5萬余只……一組組數據,生動書寫著祖國西北生態修復的生動答卷。
在賀蘭山海拔2800米的主峰附近,紅外相機多次捕捉到雪豹掠過巖石的身影。作為生態鏈頂端的保護傘物種,雪豹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只有巖羊、旱獺等獵物充足,植被能支撐底層食物鏈時,它才會選擇留下。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工作人員徐皓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通過持續追蹤,已監測到三四只雪豹在此棲息生活,它們的活動軌跡遍布山脊與峽谷,相機鏡頭里甚至能看到它們標記領地時的行為。”

雪豹的“定居”,背后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持續向好。如今的賀蘭山,陸生脊椎動物達35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就有75種,馬麝、荒漠貓在林間穿梭,金雕、胡兀鷲在天空盤旋。種群數量更是大幅增長,巖羊從2001年的1.6萬只增至5萬余只,馬鹿從2000余頭漲至7000余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點亮了賀蘭山的綠色未來。如今,消失多年的物種回歸,環環相扣的生態網絡重新織就,綠色能量正在這片土地上“滿格加載”。


在賀蘭山2000米的天然次生林區,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任振強正在測量青海云杉的胸徑,這棵樹齡約100年的青海云杉,今年胸徑增長了0.2厘米。任振強告訴記者,像青海云杉這樣的鄉土樹種,每年胸徑增長僅在0.1到0.5厘米之間,但正是這樣日積月累的力量,讓這片次生林在25年間從32.1萬畝擴展到了58.2萬畝。

任振強說:“賀蘭山的天然次生林,是一場‘慢工出細活’的自然修行。你看這青海云杉幼苗,全靠自然更新,森林覆蓋率從1992年建區時的31.6%增加到57.3%,比20年前翻了快一倍。”

作為“天然植物基因庫”,賀蘭山還孕育著788種維管植物,其中13種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1種是特有或近特有植物。近年來的科考,還新發現了多種蘭科植物。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林政科科長蘇云告訴記者:“目前,根據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發現,賀蘭山的蘭科植物又多了好幾種,這是比較嬌氣的一種植物,生存環境如果略差,它是不會在這個地方生長的。這次發現,不僅擴大了蘭科植物在賀蘭山分布的種群數量,也進一步說明賀蘭山生態環境是朝著逐步向好的方面去發展的。”

賀蘭山不僅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更直接影響黃河流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如今,經過25年的系統治理,賀蘭山已實現從“生態瘡疤”到“綠色屏障”的蛻變,成為我國西北生態修復的鮮活樣本。(徐曉玲 那日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