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阿拉善大漠,風卷著細沙,掠過連綿沙丘。在三北六期蒙甘邊境防沙治沙沙漠鎖邊項目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嗡、嗡、嗡……”無人機在低空盤旋,螺旋槳的強大氣流在沙地上卷起陣陣煙塵,精準地將一捆捆花棒苗穩穩卸下。

“接苗!”阿拉善左旗藍馬園林生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海軍一聲吆喝,利落地接住一捆捆從“空中走廊”送來的綠色希望。他一邊拍打著濺在身上的沙塵,一邊望向空中的“搬運工”,感慨道:“往年深秋運苗,全靠大伙兒人背肩扛,深一腳淺一腳地翻沙丘,一天跑不了三趟,累得晚上腰都直不起來。”他指著無人機介紹,“現在好了,這些家伙兒常規就能吊15公斤,一分鐘能飛出去300多米,調運的效率和精準度,比過去翻了好幾番!”

科技賦能的治沙圖景,在阿拉善盟各地生動鋪展開來。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馬蘭湖生態基地,種植技術員李維榮緊握高壓水槍植苗機操作桿,目光鎖定花棒苗:“看好了!”按下開關的瞬間,“噗”的悶響過后,高壓水流1秒內扎出1米深孔,工友順勢插苗,水流同步澆灌,全程僅兩秒。“這機器沖的孔適配根系,沙水凝膜鎖水,月種7到10萬畝,百人即可完成,成活率直逼90%!”李維榮腳下,昔日荒漠已被23萬多畝植被帶環繞,這臺水槍也成為沙海綠色蔓延的“密碼”。

在烏蘭布和沙漠治沙現場,蒙草生態項目經理王震正演示新改裝的壓草鐵鍬。他腳踩踏板用力一沉,“咔嗒”一聲,鋼板滑過沙面,稻草沙障牢牢嵌進地里,一個1米見方的草方格即刻成型。

“以前全靠人工彎腰鋪設,一天頂多鋪300個草方格,治沙人員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王震指了指治沙機械,繼續說道:“如今通過工具改良和機械協同,畫線器定界、手扶式壓草機作業,一人一天能鋪800個草方格,效率提升了3倍。更關鍵的是,這些草方格腐爛后能化作肥料,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既鎖當下沙,又養未來土。”

從無人機破解“運苗難”,到高壓水槍攻克“栽不活”,再到機械草方格解決“固不住”,科技創新不僅讓阿拉善盟的治沙效率與質量雙重躍升,更筑牢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科技支撐”的治理體系,激活多元共治活力。

夕陽西下,無人機歸位,治沙人返程的身影被拉長,身后1億畝綠海在暮色中綿延。在這處極旱荒漠中生長的綠色,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更彰顯了阿拉善盟以科技推動生態治理的信心與決心。(徐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