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會現場。韓云玲攝
10月17日,通遼市召開整市推進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測產驗收結果發布會,正式宣布整市推進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1032萬畝,首次實現200萬畝規模“噸糧田”,在全國糧食主產區樹立單產提升新標桿,交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內蒙古農業大學校長高聚林發布測產結果。韓云玲攝
為確保測產結果真實可靠,自9月20日起,通遼市歷時一個月開展多維度測產驗證。市級派駐8個工作隊68人,旗縣組建72個測產小組400余人,對8個旗縣98個蘇木鎮場的2669個地塊完成15985個樣點理論測產;10月4日起,邀請中國農業大學等24家單位的59位行業專家及400余名本地專家,對“噸糧田”候選地塊人工抽查復測,對1032萬畝示范區全生育期監測,結合多技術手段推算驗證。

專家團隊在木里圖鎮李家圍子村開展測產。韓云玲攝
測產結果顯示,實測的208.02萬畝示范區加權平均畝產達1018.25公斤,科左中旗、科爾沁區、開魯縣、奈曼旗4個旗縣“噸糧田”面積均超40萬畝,奈曼旗義隆永鎮首創10萬畝“噸糧田”,畝產1045.84公斤。常規地塊中,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最高畝產分別達1212.71公斤、1304.6公斤、1265.06公斤;沙地地塊也創下百畝田畝產1236.79公斤等東北春玉米區高產紀錄。

專家團隊在科爾沁區半截店區測產。韓云玲攝
這一突破得益于通遼市以“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及“科技+示范+服務”推廣機制。目前,通遼市正從“糧食大市”向“糧食強市”轉變,為國家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可復制的“通遼模式”。(韓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