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18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主辦,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和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承辦的“北疆文化神州行——烏蘭牧騎全國巡演60周年紀念演出”走進石家莊。
3天時間里,烏蘭察布市烏蘭牧騎在河北傳媒學院、正定古城和織音1953藝術園區,為當地群眾奉上了5場文化盛宴,奏響了北疆文化與燕趙大地雙向奔赴的奇妙樂章。

全體演職人員合影

草原天籟響徹校園

展示馬頭琴
北疆文藝 浸潤校園
10月16日,河北傳媒學院禮堂內歡歌笑語,“北疆文化神州行”——烏蘭牧騎全國巡演60周年紀念演出石家莊站首場在這里激情上演。
開場舞蹈《北疆禮贊》點燃現場熱烈氛圍;歌曲《送你一件蒙古袍》娓娓講述草原額吉都貴瑪的大愛故事;經典曲目聯唱,將觀眾的記憶帶入激情燃燒的時代;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讓人仿佛置身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互動環節中,演員現場講解馬頭琴標志寓意、聊起兩地美食,讓學生們對內蒙古心生向往。
河北傳媒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趙保峰告訴記者:“這是我校首次與烏蘭牧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師生們對這次演出滿懷期待。我們學校的藝術類考生來自全國各地,也包括內蒙古的考生。希望這次活動,能讓師生們更深刻感受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這是一次關于青春的對話。記者了解到,當日觀看演出的有表演藝術學院、舞蹈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藝術體育學院等相關院系的500多名師生。演出得到了師生們的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讓北疆文化符號在更廣闊的舞臺被認知、被喜愛。

舞蹈《蒙古馬》激情奔放

路演吸引眾多觀眾
草原天籟 放歌古城
10月17日傍晚,正定古城華燈初上,游人如織。烏蘭察布市烏蘭牧騎的演員們為古城居民和游客奉上了精彩路演。
當長調民歌《蔚藍的天》緩緩吟唱,臺下觀眾掌聲雷動。草原牧歌邂逅千年古城,多元文化在這里完成詩意對話。
演唱者烏日嘎對記者說:“這首長調民歌是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我為家鄉群眾唱了20多年。今天,我演唱的是加入短調元素的全新版本,希望給石家莊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感受。”
烏日嘎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的弟子。1965年,金花作為烏蘭牧騎隊員,參加了烏蘭牧騎全國巡演,在結束巡演到中南海匯報演出時,曾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牧民歌唱共產黨》等經典歌曲。
此次烏蘭牧騎全國巡演60周年紀念演出,82歲高齡的金花依舊十分關注,經常通過電話與烏日嘎交流,對年輕演員的表演提出寶貴的指導意見。
“老師聽說我們巡演很受歡迎,特別高興。一直叮囑我們要好好唱歌,為觀眾奉上真誠的作品。60年過去了,老師當年唱的歌我們仍在唱,烏蘭牧騎的精神,也是這樣一代代傳承。”烏日嘎說。
精彩紛呈的節目,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來自張家口的游客王玉財在臺下不時地鼓掌、叫好。“表演太精彩了!每一個節目我都很喜歡。我家離內蒙古很近,去錫林浩特旅游時就看過當地的歌舞表演,今天能在正定古城再次欣賞到太幸運了!”王玉財對記者說。

烏蘭牧騎的旗幟飄揚在織音1953

烏日嘎演唱長調民歌
山水相依 禮韻悠長
10月18日,石家莊站最后兩場演出在織音1953創意園區精彩亮相。青年舞蹈演員劉鑫洋和伙伴們帶來了動感十足的舞蹈《蒙古馬》。時而策馬揚鞭,時而奔騰跳躍,充滿張力的表演瞬間,將觀眾們帶到一望無際、萬馬奔騰的大草原,贏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演出結束后,劉鑫洋依舊難掩澎湃的情緒。他說:“為了這次石家莊巡演,我們加班加點地排練了幾個月。3天的演出讓我們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石家莊觀眾的熱情、他們對北疆藝術的喜愛,讓我們深受感動。”
舞臺后場,正在熱身準備的阿拉騰達來調試著馬頭琴。當看到一個小朋友牽著爸爸的手,好奇地看著馬頭琴時,阿拉騰達來即興為他們演奏了一曲《兩只老虎》。
“烏蘭牧騎的演出以藍天為幕,以大地為臺,即興表演是常有的事兒。”阿拉騰達來說。
草原上地廣人稀,為滿足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民文化需求,烏蘭牧騎創立之初就喊出了“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的口號。如今在烏蘭牧騎隊員們看來,有觀眾的地方,依然處處是舞臺。
結束石家莊站演出后,烏蘭察布市藝術劇院副院長侯小軍在兩地工作交流群里依依不舍地寫下:“歷時3天的演出,在織音1953園區圓滿結束。感謝為此次巡演辛勤付出的兩地工作人員,也感謝當地群眾的熱忱相待,讓我們每一位演職人員都感受到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鳴,期待下次相逢。”
大河之北,文華燕趙。地處中國版圖腹地的河北,不僅是華北平原的脊梁,也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演進的縮影,折射出中華文明的萬千氣象。與內蒙古山水相依的河北,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草原天籟與燕趙壯歌的碰撞,不僅讓燕趙兒女近距離感受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更以藝術為紐帶,為深化冀蒙兩地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石家莊站3天5場演出,不止是文藝的展示,更是一次弘揚北疆文化,推介內蒙古印象的旅程,演員與群眾通過藝術和情感的共鳴,強化了文化認同,為多元文化交流寫下生動注腳。
文/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首席記者 查娜 攝影/陳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