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0月13日《中國城市報》報道,近年來,中國養老行業進入“冰火兩重天”境地——一邊是60周歲及以上老人突破3.1億人,養老需求日益增長;另一邊是一些養老機構遭遇“退院潮”,入住率逐步下降,導致生存經營困難。
當下,我國養老服務設施在數量上已有一定提升,實際運行中卻出現上述“溫差”與“錯位”,凸顯出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產生如此現象,首先源于傳統觀念的制約。不少人認為居家養老才是正途,入住養老機構往往被視為子女不孝,一些老人即便有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也可能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而放棄。
其次,一些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短板不容忽視。如設施陳舊,居住環境不佳;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服務態度冷漠,無法滿足老人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此外,還有供給與需求的錯配因素。當前,多數養老機構都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為主,針對失能失智老人、高齡老人的專業護理機構則相對匱乏,加之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一些偏遠地區的養老機構空置率高,而城市中心區域的養老機構卻一床難求。較高的入住費用也是將一些收入水平較低的老人擋在養老機構門外的重要因素。
養老機構“高需求、低入住率”現象,呼喚養老服務體系升級,過程中離不開多方共同發力。相關職能部門需多措并舉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領域,同時完善相關法規,規范養老機構運營,充分保障入住老人權益;養老機構應順應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如針對健康老人推出旅居養老、文化養老等服務,增加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機構;媒體不妨通過宣教活動幫更多人認識到養老機構是科學、合理的養老選擇;社區可組織志愿者活動,增進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與社會的互動;子女也要充分尊重老人的養老意愿并給予理解和支持。
“高需求、低入住率”是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精度的一次嚴峻考驗。期待多方攜手共進,精準施策,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體系的匹配度和質量,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