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連片的燕麥草株株挺拔,進入收獲期,成為當地探索增收的“新希望”。
“2022年4月,我們首先在吉日嘎朗圖鎮的沙地試種苜蓿草,但人工、機械成本較高。后來我們嘗試種植燕麥草,目前已種植了三年,總體收益不錯。”正在田間查看燕麥草長勢的管理員鄧德權表示。
據了解,燕麥草的種植周期與當地氣候高度適配,每年4月初播種,7月底迎來第一季收獲;8月初進行第二季播種,10月底至11月初進行再次采收,實現“一年兩熟”的高效種植模式。種植企業通過品種選擇和水肥精準管理,燕麥草在收獲時,株高平均可達1米以上。
相較于傳統苜蓿草,燕麥草的優勢突出。從成本來看,燕麥草種植過程中無需頻繁管護且收割次數少,種植1.1萬畝燕麥草,全年所需人員20人左右,人工成本較低。從產量來看,兩季燕麥草的總產量與單季苜蓿草基本持平,燕麥草質地柔軟、營養豐富,粗蛋白含量高,成為周邊農牧民飼養牲畜的優質飼草,市場需求持續旺盛。
更讓種植戶安心的是,燕麥草不僅好種、好管,還“不愁賣”。種植企業與多家養殖企業簽訂收購訂單,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回款慢”的問題。“種之前就拿到訂單,收割了直接拉走,錢當場到賬,心里很踏實。”種植戶們對這種“訂單農業”模式贊不絕口。
燕麥草耐鹽堿、干旱的特性,使其成為杭錦旗鹽堿地、沙漠邊緣地區的“生態增收利器”,既能改良土壤結構、防風固沙,又能為種植戶帶來穩定收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同時,燕麥草作為優質牧草,為沙漠周邊養殖業提供飼料保障,形成“生態修復+產業增收”的良性循環,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農牧民帶來持續收益。
如今,在杭錦旗的田野上,燕麥草以“雙季增收、成本低、訂單穩、耐鹽堿”的獨特優勢,成為農牧民致富的“新名片”,展現出廣闊的產業價值和發展潛力。(撖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