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熱播,收視率連續(xù)霸榜,抖音相關話題最高播放量突破17億。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夸張渲染,卻以真歷史、真英雄的真誠敘事,一路火到臺灣,點燃了海峽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
往事并不如煙,英雄不容忘卻。不少觀眾自發(fā)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福州螺洲鎮(zhèn)吳石故居祭掃英烈,而位于浙江鎮(zhèn)海中學內的朱楓故居預約參觀人數(shù)同樣增加。
這是一場線上線下、跨越時空的集體致敬。因為,有些沉默,遠比吶喊更有力;有種信仰,早已融入山河。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海報
一、這是一種信仰 “人生無怨無悔的事兒,不多”
信仰是什么?是暗夜里不滅的光。劇中吳石將軍那句“人生無怨無悔的事兒,不多”,讓許多觀眾淚目。他雖未在組織上加入中國共產黨,卻在民族解放的重要關頭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信仰。
1947年的春天,有著“十二能人”之稱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吳石迎來了他的“覺醒時刻”。他目睹國民黨消極抗日,等到抗日勝利后,國民黨又不顧國民對和平的渴望,悍然發(fā)動內戰(zhàn),因此對國民黨徹底失望和失去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主動與我黨取得聯(lián)系,為我黨工作,秘密傳遞軍事情報。
解放前夕,吳石經常冒著極大風險往返于上海、南京兩地親自遞送情報。其中,他密送的國民黨《長江江防兵力部署圖》《全國軍備部署圖》等核心情報至關重要,讓解放軍得以精準破敵,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據(jù)吳石將軍的兒子吳韶成回憶,自己在南京大學求學期間,已經對父親的身份有所了解。有時候,父親讓他收聽和記錄解放區(qū)的廣播內容,也偶爾會把一些信件交給他幫助傳遞。“我父親不是共產黨員,他所做的一切,都只因為愛國。”
網友們掀起一股對隱蔽戰(zhàn)線英雄的“考古熱”。電視劇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令無數(shù)觀眾感慨、深思。有人問,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吳石等人去做拋頭顱、灑熱血,從事在刀尖上行走的工作?答案也許很簡單,因為他們堅定守護著心中的正義,深情熱愛著這個國家,舍身赴險,毅然決然。
正如那846位刻在無名英雄紀念廣場上的名字,他們以“無名”寫“有名”,以無悔證信仰。這份信仰,就是對光明的新中國最深沉的愛。
二、這是一種抉擇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有些抉擇,只在一念之間,卻要用一生去踐行。時至今日,我們仍難以想象隱蔽戰(zhàn)線的極端殘酷。每一次接頭、每一次傳遞,可能就是“一去不回”。
1949年至1950年的臺灣,被白色恐怖的陰云所籠罩。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為代表的隱蔽戰(zhàn)線英雄,深入虎穴進行無聲的戰(zhàn)斗。
吳石好友知此行兇險萬分,特意前來相勸,吳石早已做出抉擇:“我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現(xiàn)在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算不了什么。”1949年8月16日,福州解放前一天,吳石飛往臺灣。這一去,便是與故土的永別。
1949年11月,正是楓葉紅遍萬山的好時節(jié),朱楓受中共華東局委派,毅然登上“風信子號”海輪,以探親的名義由香港抵達臺灣,緊密配合吳石的情報傳遞工作。臨行前,她在留給丈夫的信里寫道:“這時候,個人的事情暫勿放在心上……”。
陳寶倉于1949年春主動赴臺,他表示他在臺灣有一些舊部、舊友,而且他熟悉國民黨軍隊的機構及工作方式,可以赴臺灣,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做工作,并用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將高參的身份開展情報工作。
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抉擇?他們本可以擁抱嶄新的中國,但偏偏選擇在黎明到來前轉身走進最深的夜。他們知道,在祖國統(tǒng)一的路上,總要有人先舉起火把。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這句電視劇臺詞,承載著千鈞重量。他們傳遞出的每一份情報,都可能關系成千上萬同胞的生命,關系著新中國的解放事業(yè)。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他們的抉擇里,沒有個人的退路,只有家國的前路。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片段
三、這是一種雄心 “男兒一世當橫行,巾幗豈無翻海鯨”
在隱蔽戰(zhàn)線,不分男女,唯有為家國而戰(zhàn)的雄心。拋頭顱灑熱血的,既有那頂天立地的好男兒,也有巾幗英雄。《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一書收錄的31位英烈中,有8位是女性。劇中的主角朱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朱楓生于寧波鎮(zhèn)海,那片熱血土地上曾回蕩著抗倭抗英的壯歌。在那新舊交替的動蕩時代,朱楓在革命洗禮中不斷覺醒,從一個思想進步的青年成長為追求光明的知識女性,再蛻變成一名無畏的戰(zhàn)士,正印證了她的革命好友陳修良曾念給她的小詩:“男兒一世當橫行,巾幗豈無翻海鯨。”
在臺期間,她機智從容,在敵人的心臟地帶周旋,出色地完成情報傳遞任務。誰料,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變節(jié)叛變。朱楓雖在吳石的幫助下前往舟山,卻依然不幸被捕。被捕時,家鄉(xiāng)鎮(zhèn)海,與她只隔著一道淺淺的海灣。親人、自由、光明,已經近在咫尺。
被捕后,她曾吞金自盡,以死明志,對敵人的百般勸降始終不為所動。被迫害后,她化作編號“233”的無名骨灰,飄零半個多世紀后,才在兩岸熱心人士不懈努力下,被找到并確認身份,最終安息在生她養(yǎng)她的浙東大地上。
誰說女子不如男?她的雄心,是臨危不亂的膽識魄力,是以身許國的云水襟懷。這位浙江的英雄兒女用行動證明,在國家民族需要的時候,柔弱的肩膀也能變成最堅強的盾牌。
四、這是一曲絕唱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1950年6月10日,臺北馬場町刑場。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人,從容赴死。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所守護的“道”,是民族解放之大義,是國家統(tǒng)一之正道。沒有人喜歡在暗夜里永遠隱蔽,但為了這條“道”,他們走得心甘情愿。
每每看到隱蔽戰(zhàn)線上那為數(shù)不多的珍貴影像,總令人肅然起敬。吳石將軍寫下絕筆:“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句句鏗鏘,毫無悲戚,盡顯儒將風骨;在抗日戰(zhàn)場上身經百戰(zhàn)的陳寶倉,在法庭上沉穩(wěn)而立,平靜地寫下遺言;朱楓身著碎花旗袍,神態(tài)從容自若;年輕的副官聶曦,被押下囚車時,昂首挺胸,被拍下那張大義凜然的照片。
正如《沉默的榮耀》總編劇盧敏所說,這部劇不為寫諜戰(zhàn),而要寫理想主義者的追求和情懷。那些為理想和民族未來犧牲生命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是無數(shù)無名者以生命為薪,燃起一點又一點星火。據(jù)統(tǒng)計,至少7550名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被判刑,超過1100人被判處死刑,還有很多人被秘密殺害,甚至連名字都沒能留下。
中共臺工委委員兼武工部長張志忠在酷刑折磨下,始終“未供一人,未供一事”,高唱《赤旗歌》《國際歌》,連特務頭子對這樣的“硬骨頭”也無可奈何。雖然國民黨當局試圖掩蓋真相,但歷史終究無法塵封。
這些為了追求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而犧牲的孤勇者,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絕唱。槍聲響起,英雄倒下,絕唱沒有終結,而是變成了永不消逝的回響。

1949年10月25日,朱楓赴臺前一個月從香港寄回的照片
五、這是一種大義 “我們看不見天亮,但天亮不會缺席”
“我們看不見天亮,但天亮不會缺席。”這不是遺憾,是希望。
隨著電視劇持續(xù)熱播,相關話題在海峽兩岸不斷被熱議。不少網友含淚追劇,紛紛在評論區(qū)緬懷先烈,“要陪英烈最后一程”。
英雄們犧牲在了1950年的那個夏天,未能如愿生活在他們?yōu)橹畩^斗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告慰英烈的是:今天的中國早已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臺灣媒體發(fā)文稱,《沉默的榮耀》這樣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創(chuàng)作,更是歷史主體性的重申與民族記憶的呼喚。兩岸同胞共同緬懷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那種為國為民、無問西東的純粹,那種以身許國、雖死無悔的擔當。
何以致敬?唯有銘記。“沉默的榮耀”,是隱姓埋名的堅守,是慷慨就義的從容,是魂歸故土的祈愿,是祖國統(tǒng)一的期盼。
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前,秋意漸濃,一如往昔般寧靜肅穆。英雄們長眠于歷史,但那些沉默的榮耀,如不滅火種,在兩岸同胞心中燃燒,始終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